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

导则封面.png

4月26日,在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成都正式发布2022年度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10大最佳实践案例和20个优秀案例。由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申报的“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与建设”工作,入选十大最佳实践案例。我院在其中承担《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编制,导则作为纲领性技术文件,通过“五个改革、两个创新”,有效指导街道一体化建设实施。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评选工作由中共成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人民网四川频道、四川天府新区改革创新研究院承办,于2023年2月启动评选工作。“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与建设”工作成功进入复审环节,作为60个案例之一,在人民网、“成都发展改革”等媒体平台宣介,并最终入选十大最佳实践案例。

一、工作背景


(一)街道是最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承载了最基本的生活、通勤、休闲与交往


成都平原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成都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逛街的出行习惯。根据综合交通调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达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达47.5%,街道是成都休闲文化和市井烟火气的重要载体。然而,街道大多是以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性空间,机动车交通过度挤压街道慢行空间,出现了慢行安全难以保障、街道空间尺寸不宜人、沿街风貌品质不佳等问题。同时管理上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导致道路红线以外缺乏统筹设计、道路两侧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难以保障,无法满足广大市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街道是承载人民美好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是成都建设“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城市名片


“街道一体化”聚焦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街道空间,转变传统“以车为本”的设计理念,解决目前街道出现的慢行安全、街道活力、人文特色、沿街风貌等方面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老百姓日常出行的便捷舒适,以“街道一体化”为理念,统筹道路红线内外空间设计与建设,创新多元治理的工作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在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落实,为市民提供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切实做到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三)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实践工作,是践行“人民城市”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抓手


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国家交给成都的探索方向,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课题,公园城市街道设计建设的改革创新,是探索“人民城市”理念在公共空间的具体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背景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我院负责编制的《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提出以“1566”的总体思路,有序推进街道一体化规划建设工作,聚焦“一个核心目标”,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实现“五大理念转变”,坚持“六个总体要求”,推进“六类街道场景营造”。


1.png

导则技术框架

2.png



五大理念转变



3.png

六大总体要求

4.png




六类街道场景设计引导

二、创新举措


(一)空间管理边界的改革:从道路红线向“U”形空间转变


过去的街道设计范围对红线内外要素缺乏统筹,红线外两侧绿化带、建筑退距空间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街道一体化”将设计、管理空间拓展到以街道为中心的“U”形空间,统筹红线内外的各类要素,提出一体化的指引要求。

5.png


(二)分配方式“慢行优先”的改革: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传统“以车为本”的思想将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过多地分配给了机动车交通,“街道一体化”对街道空间重新分配,增加街道慢行空间、实现车退人进,融合绿道与街道慢行系统。改造后的街道,人行道比以前宽了,沿街乱停放的车辆少了,街道重新变回了老百姓熟悉又亲切的日常活动空间。

6.png


(三)设计对象精度“由乱到靓”的改革:从市政工程向整体空间品质转变


过去的道路设计按照工程化的建设思维,只关注是否满足交通、市政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对行人的使用感受与景观体验缺乏考虑。“街道一体化”通过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体现成都文化意蕴和特色。特色街区的打造优化了人文品质,文化墙、景观小品的增多,让街道更有都市文化氛围、更有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

7.png

8.png


(四)设计内对象范畴“街区化”的改革:从街道设计向街区场景营造转变


公园城市的街道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建造,“街道一体化”提出生活、商业、产业、景观、交通、特定类型六类街道场景营造。通过拆围透绿,让街区与社区开敞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增加绿化景观、提升沿街店铺业态,让街区生活场景由过去的散杂向安全温馨转变。

9.png


(五)设计内容广度“上下整合”的改革:从重视地上空间设计向地上地下并重转变


过去慢行空间设计主要在地面上,商业及公共建筑地下空间无法与街道上的步行空间、公共交通站点很好的畅连。街道一体化结合轨道交通站点TOD一体化开发,对地下公共空间、过街通道等进行统筹设计,形成连续的慢行体系,让市民可以快速地到达站点周边商业与公共设施。

10.png


(六)实施机制“精细管控”的创新:以“1+N”的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全要素传导


建立成都市街道“1+N”的技术管理体系,以《导则》为顶层设计指引,新编或修订十余项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市级相关部门探索制定街道分时段使用、街道共享单车、建筑后退空间土地利用等相关配套政策。如交子大道每逢节假日,设置限时步行街,让街道成为人们可以放心逛街、开展节庆活动的慢行街道。



11.png

建立“分类引导、分级管控”的工作模式机制,要求对重点街道编制街道一体化设计方案,一般街道在一体化设计理念指导下开展街道设计工作。全市新建城市街道严格执行一体化设计要求,旧城街道应贯彻一体化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建设,推动街道一体化工作的落地实施。


(七)治理机制“问需于民”的创新:建立智慧化、常态化多元共治机制


形成街道一体化设计实施与管理平台,成立市级主管部门环境治理办公室,协同属地街道和居民形成常态化的街道环境多元共治机制。充分征求沿线居民及街道社区意见,发挥交管、城管等城市后期管理、运行维护等部门的综合治理职能。找准区域街道智慧化发展需求,优化完善智慧化设施功能,精准布设智慧综合杆等城市智慧化设施,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及加快城市智能化改造。

三、创新成效


(一)示范街道先行先试


划定城市15条主要干道和31个重点片区内街道作为开展街道一体化设计实施项目,并将天府锦城内重点街道顺城街、祠堂街、文殊坊片区,一环路沿线街区、杉板桥路、枣子巷、交子大道、猛追湾滨河路、音乐大道等建设项目作为示范街道先行先试。


(二)各区县创新探索


各区县通过制定街道一体化年度建设计划,每年形成一批示范项目,带动街道周边城市街区的功能更新和品质提升。


相关案例报道

1.成华区望平滨河街


“这里原是纸箱厂、纺织厂等单位旧址,建筑年代久远,房屋破损严重,绿化质量不高。”望平社区党委副书记刁静感慨,街区公共空间小、人们缺乏休息的场所,街区改造十分必要。

望平滨河街将2.5公里滨河路车行道优化为“步行+自行车”慢行道,打造形成了特色滨水慢行区——望平坊。创新性引入设计、施工、运营三位一体的“EPC+O”模式,由政府收储、租赁,引入万科作为运营商。成立追梦湾综合党委及联合商会,由街道办及成都万科相关负责人出任理事,集合猛追湾商家店铺,从环境治理、居民生活及经营生产等多个维度持续开展工作。带动项目周边30余存量商家主动转型业态提升品质,拉动片区商铺租金上涨60%-70%。2022年11月25日,住建部将猛追湾片区城市更新作为“成都市探索全过程一体化推进模式”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2.png




2.金牛区枣子巷


“腾退了2.5米,北侧一线全部重新搭建了拱廊。南侧一面动了大手术,实施‘两拆一增’,基本上腾退了5米,新增了绿道和景观节点。”居住在枣子巷的市民说道,改造后的枣子巷不再是“阴暗角落”,而是承接宽窄巷子的“有机组成”。

金牛区坚持片区谋划,将枣子巷周边1.52平方公里纳入打造范围,打造中医药特色文化示范街区。作为首个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枣子巷调整街道断面,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增设绿道和人行步道,让“最差小巷”成为了“最美街区”。以“民国风”为主题,有机更新沿街20栋建筑立面,个性化提升沿街182间店铺商招店招,栽种枣子树等特色植物,彰显中医药文化街区韵味。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广泛征求意见,实施沿街13个老旧院落整治。采取EPC模式,金牛国投集团与力方新文旅集团合作成立合资运营公司——成都力金新文旅有限公司,深入推动街区市场化运营。

14.png



3.锦江区大川巷


“现在整条街统一改造之后,成为了一条以原创艺术为主的街区,街道风格变得更加文艺舒适,社区管理工作也更好开展了。”合江亭社区党委书记陈依芬说,改造前的大川巷是“快递一条街”,小区居民进出都不方便,更谈不上吸引游客。

大川巷改造邀请域上和美集团全程负责街区创意策划、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品牌推广,构建起社区党委领导、街区规划师、商户代表、居民代表组成的街区治理商协会,将街区的业态准入、风貌品质、经营秩序、商居关系等纳入协商共治,让更多地居民和游客参与到了街区活动中来,让原创绘画艺术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image.png



4.高新区交子大道


“交子大道将街道一体化与市政设施——人行天桥有机结合,交子之环是全国首座融合多元业态的人行天桥。而且交子大道将节庆活动作为城市IP来打造,街道承载了全市的节庆流量。”

交子大道一体化改造后,沿街构建慢行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建设“交子之环”特色景观桥,形成交子金融大街的形象地标,联动天府双塔、交子之环等网红地标。自创IP“交子市集”,探索打造社区商业盒子,常态化开展交子市集活动,吸引数十万人次的线下参与体验。截至2022年10月底,已开业商家整体销售上升趋势良好,累计销售额超6500万元。


image.png


部分图文综合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城市园林绿化、成都城市管理、交子金融商圈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