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水生态治理创新实践

一、规划背景

锦江“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之于成都,是孕育文明、守护安定、见证发展的“母亲河”。锦江流域既是天府文化之源,也是成都主要的市井生活之地,承载了全市近50%人口的生产、生活污水,也贡献了全市近80%的GDP。经过上一轮水生态综合治理,锦江水质实现了“V”型反转,治水成效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为持续落实总书记“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的治水理念,市政府发文要求推动锦江功能由护城河、景观河、生态河到幸福河的“第四次转型”。

锦江建设“幸福河”,是公园城市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空间形态、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的必由之径,体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生态价值的转化,也体现了公园城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依托锦江水系串联城乡、连接新老的网络化肌理,锦江的治理提升有助于发挥绿色生态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城市基本功能的提升,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终形成城市在自然中有机生长的公园城市发展格局。

2023年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2022-2035年)》。该规划由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公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在市水务局、成都文旅集团及锦江绿道公司的组织指导下,我院负责编制。

二、创新实践

(一)创新“水、岸、城”一体化治理的思路,通过综合性生态化的水质提升,滨水空间的水陆双向开放、滨河商业和生活场景营造等,实现锦江的“锦水、锦岸、锦城”。

在上版规划工程性治水内容的基础上,规划思路从单纯治水转变为水岸共治,以锦江干流为枢纽,以主要支流为延伸,形成有机相融的公园城市生长肌理;从纵向分段转变为横向生长,在以河道为规划线索对锦江进行纵向分段和施策的基础上,将水岸和周边城市腹地视作一个整体,推动锦江的横向生长;从顺流而下转变为珠连核心,不局限于滨水街坊,而是以城市核心功能为主导方向,根据发展资源的分布情况扩展规划范围,使滨水空间以指状渗入城市。

通过持续改善锦江水环境水生态质量,打造最有天府特色的“锦水”;优化锦江水岸空间的绿道网络、绿地景观和服务设施质量,打造缤纷活力的“锦岸”;强化锦江与周边城市形态的融合和与周边城市功能的互动,打造价值彰显的“锦城”。

(二)濯亮锦水:持续改善锦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和涉水设施建设品质,打造最有天府特色的生命水脉和文化水脉,实现“见水即成都”。

1、持续深化治水,改善锦江水生态环境质量

创新以让自然做功的思路,开展生态治水。构建基于流域自然汇流过程的防洪排涝体系优化提升河道分洪功能,破除洪涝叠加灾害;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的洪涝适应性;构建兼顾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的水源支撑体系,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优化、城镇节水降损;采用“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治理的方式推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和城区全过程截污工程;结合防洪和生态双重需求,开展河道生态堤岸的新建和改造。

结合工程性治水内容,系统梳理工程项目,形成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等4个方面需持续推进的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1_副本.png

锦江流域防洪工程分析图

2、构建蓝绿生境,恢复和保护锦江生物多样性

遵循不同物种需求和自然汇流规律,构建蓝绿生境网络。梳理现状各物种的栖息地空间需求。根据自然产汇流识别出流域内易淹区,遵循湿地布局理论筛选出选生态效益最佳的现状湿地和补充湿地效应的重要斑块,共同构建河流-湿地网络系统串联栖息地,形成蓝绿生境网络。

结合物种生活特性,通过近自然修复提高蓝绿生境网络和生境栖息地的质量。增强溪河连接廊道的水系连通,营造丰富多变的河岸线,提升水体质量,营造深潭、浅滩等小自然斑块。从隐蔽性、食源性、筑巢偏好三方面分别指引不同生物生境节点营造要求,保障动物领地绝对安全。

2_副本.png

锦江流域蓝绿生境网络分布图

3、解构天府水脉,打造彰显文化意境的涉水设施

分级分类梳理和保护锦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成都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两千多年来孕育和滋润了底蕴深厚的水文化,而成都城址未迁、城名未改的连续性,又反过来保障了水文化资源的传承。识别和筛选沿线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涉水设施,划分为水利工程、水景观、水文化建筑设施等7类21小项进行分类保护。

创新通过对诗词意境的解析和诗意空间表达,识别锦江沿线的诗意空间,再现文化意境。分析与锦江有关的唐宋诗词,结合诗词物境、情境、意境和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待复原遗址及现代设施,结合现状水系水力特征,将锦江全段分为天府农耕、濯锦祈福、苑囿游赏、市井商贸、水嬉竞渡5类文化意境。创新诗意场景空间表达,通过涉水设施对水力条件的改善和营造,同时强化涉水设施美学景观一体化设计,再现锦江水文化意境。

3_副本.jpg

锦江五类文化意境分段分析图

(三)织补锦岸:优化锦江水岸绿道网络,提升水岸绿地景观和服务设施质量,打造蜀风雅韵的缤纷水幕,实现“近水即活力”。

1、强化纵横衔接,保障水岸绿道慢行畅通

以因地制宜的思路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绿道纵横衔接。确保绿道全线贯通,连通商圈与滨水公园、交往空间,促进景区融合发展、增强经济消费活力。以慢行桥为通道和景观,增强两岸连通性,满足两岸生活联系需求,提高城市景观的感知度。

2、引导健康生活,提升水岸景观和服务设施质量

引入国内外前沿的乐活花园理念,提升锦江作为幸福河的健康属性,引领城市健康生活新风尚。滨水区具备疗愈身心的显著健康价值,而锦江有条件发挥城市自然开场空间的疗愈功能,进行健康导向下的景观设计,营造健康舒心的城市场景。综合考虑沿线城市功能、现状建设条件和使用人群需求,布局自然认知、趣味体验、身心疗愈、文化感知4大品牌的大、中、小型乐活花园。

乐活花园示意图

以产品思维引导乐活花园景观设计,赋予不同功能和景观的花园独特的参与形式和设计亮点。形成“12+28”种景观设计要素模块,形成全覆盖、差异化的乐活花园产品线。基于各类人群活动需求分析,以“基础保障+特色指引”的方式引导相关滨水设施的人本化配置与提升。重点对无障碍设施、便民服务设施、休闲活动设施、亲水设施、智慧共享设施进行特色指引,保障安全、可达等滨水可亲需求,观赏、游憩等自然可感需求;舒适、情感等品质可享需求。乐活花园景观设计要素模块分析图

(四)添翼锦城:引导城水相融的滨水城市形态,强化水岸与周边城市功能的城水互动,打造锦城内外的幸福水岸,实现“滨水即价值”。

1、融合城水界面,构建观景体系

创新从人的感受出发,引导显山露水、城水相融的滨水城市形态。基于锦江自身蓝绿空间变化和周边建筑情况,对滨水城区天际线、建筑风貌、开敞界面和视线通廊等提出分段建设指引,引导形成屋宇层叠、古今交融的活力河岸,精致簇拥、亲水近水的古韵河岸,疏朗通透、错落有致的宜居河岸,大疏大密、时尚简约的都市河岸4种城水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分段示意图

识别沿线凹凸岸,构建锦江独特的观景视角。结合凹凸岸识别结果、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在沿线形成“地面观景平台+建筑观景平台+标志性视线焦点+视线通廊”的滨水视线体系。

滨水视线体系示意图

2、探索“锦江+”,营建幸福锦城

创新通过热力大数据识别沿线需着力推进城水互动的重点片区。提取分析手机信令、社交媒体等多种类型的热力大数据,量化评估不同类型、不同能级的城市发展资源与锦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横向对标上海苏州河、深圳坪山河、南京秦淮河等国内顶级滨水区案例,识别沿线需着力推进城水互动的重点片区。

以“锦江+”建设模式推动锦江治水成效、水岸品质与城市各区域间产生良性互动,促进生态价值转化。通过“锦江+商圈特色街”、“锦江+现代服务型产业功能区”、“锦江+重大公服”3种建设模式,指引重点区域提升城水互动程度,提升滨水经济;探索“锦江+居住社区”建设模式,营造水岸融入市井生活的幸福锦江场景;探索“锦江+镇区”和“锦江+林盘”建设模式,探索公园城市镇村农、商、文、旅一体发展的新路径和田、林、水相融共生的新表达。

锦江+城市发展资源建设模式图

在本规划的指导下,水生态治理、水利设施提升、乐活花园打造等7大类重点工程有序实施推进,水清岸绿的滨水景观和幸福热闹的新IP新场景将不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