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城市共同成长:新时代、新跨越”学术活动周——“跨界碰撞”学术交流活动圆满举办

导读:

2023年11月9日,我院“与城市共同成长:新时代、新跨越”学术活动周第四场活动——“跨界碰撞”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我院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以“双碳转型,跨界融合”为主题,活动着重交流近年来成都“双碳”领域的学术创新研究,助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活动现场

11月9日,我院“与城市共同成长:新时代、新跨越”学术活动周第四场“跨界碰撞”活动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贺克斌先生莅临;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总经理王建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市场推广部部长陈磊,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副总经理蒋翔宇以及主办单位各位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由我院杨潇副院长主持,我院汪小琦院长和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谭钦文院长分别作开场致辞。汪小琦院长在致辞中提到成都市肩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任务。因此,成都的未来发展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双碳”目标实现的高质量发展。我院希望借此活动之机,进一步推动与各专业领域的跨界融合做深做实,在理念上共同创新、在实践上合力突破、在行动上携手共进,合力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谭钦文院长谈到,通过本次活动,希望四个单位围绕双碳目标,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持续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各个专业领域的优势和特长,强强联合,同频共振,讲好成都的“双碳”故事,增强学术平台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努力把此次交流会也办成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术交流。

汪小琦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党委书记、院长

谭钦文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院长

随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文博、方菲,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肖竹韵、刘丙乾围绕“双碳”进行项目交流,贺克斌院士对各位嘉宾的交流作深度点评。本次活动还特邀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翔宇,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总经理王建波2位嘉宾就其各自领域“双碳”研究成果作深入介绍,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贺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

 项目交流

文博

文博(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演讲主题: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评估方法创新研究——基于综合评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

文博工程师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定性评估基础上,创新提出运用综合评估指数进行规划评估,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研究结合环境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构建起四层次综合评估指数,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发现目前成都市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较好,但生态环境重大工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同时,研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技术方法,对成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精准掌握成都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现状、趋势及障碍因素;并选择武汉、杭州及南京三大长江经济副省级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以期更为科学的判断成都市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状况。对比发现,从协调发展度来看,成都市从勉强协调发展类逐步提升为良好协调发展类,表明近年来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经济总体向着互相促进、协调同步、整体提升的方向发展;从障碍度来看,成都市前期障碍因子均集中在生态环境质量类指标,后期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方面。

院士点评:

贺克斌院士提出在当前社会,我们要发展新理念、推动其落地实践,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跨界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大家共同的需求。该研究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从城市的尺度采集了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数据,并构建了两种评估评价体系,全面细致的展示了环境领域的算法。同时也提出希望能充分利用数字工具,在如何跨界并实现融合方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刘丙乾

刘丙乾(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演讲主题:基于街景数据的城市街道空间感知

刘丙乾规划师以街景数据技术探索与实践应用为切入,指出建成环境的空间安排有其自身的规律,且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理解建成环境中物质空间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关空间模式,是城市量化研究的核心工作,相较于其他类型数据解读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规律而言,街景数据成为研究者“自下而上”解读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新型地理大数据。

报告从街景数据的两大类型两个侧重维度,对街景图像数据在城市量化研究中的应用框架进行解读,指出图像获取、图像增强、图像语义、图像表达和图像感知是街景图像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实践应用的核心技术体系;对于街景视频数据而言,其在城市量化研究的应用主要是为解决城市空间中“流”的问题,涉及对象检测、活动重现和行为特征提取3个核心模块。

最后,刘丙乾规划师从街景图像在城市街道慢行空间宽度测度评估,多时相街景图像在城市街道空间更新治理成效评估中的实践应用;以及市民骑行打卡视频数据在骑行环境品质评估,视频数据在人群行为特征模拟仿真中的实践应用为例,对街景图像和街景视频数据技术应用进行解读。

院士点评:

贺克斌院士认为目前街景数据技术运用的领域已经较为广泛和成熟,但街景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状数据挖掘技术,在对过去和现状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它也可以作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研判工具,希望能够从未来发展考虑,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建议。

 方菲

方  菲(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演讲主题:以移动源为“小切口”推动成都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研究

方菲工程师结合成都市当前环境形势与压力、机动车的排放结构和污染特征,在空气质量达标和国家政策双重约束下,结合空气污染物构成分析,提出移动源是制约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主要因素。

为分析移动源减方向,研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研究污染物排放与环境的响应关系,识别出目前成都市移动源减排量需达到25%-30%,主要聚焦公共领域车辆和老旧车方向减排。基于公共领域车辆结构现状分析及不同车型排放阶段燃油车的构成分析,报告模拟了高中低三种不同情景,并综合减排效益、成本测算、环境效益,提出最优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路径;并对减排在配套政策、产业结构及空间机构优化调整方向进行了展望。

院士点评:

贺克斌院士认为本次研究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探索成都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最佳路径,分析较全面清晰。但交通碳排领域涉及行业较多,研究也不仅仅只停留于分析车辆结构方面对碳排放的影响,后续可以结合其他领域全方位展开在交通减排方面的研究,更好地助力成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肖姐

肖竹韵(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演讲主题:成都市碳中和目标下的空间规划对策探索

肖竹韵规划师介绍了关于碳中和目标下空间规划对策探索的研究成果。报告根据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特征,在系统梳理国土空间用地类型和碳排碳汇活动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空间因素对建筑、废弃物、交通、产业碳排及碳汇的具体影响机制,并研究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碳汇模拟预测模型,基于模型模拟结论提出空间规划促进减排增汇的对策建议。

一是以精明增长为导向,探索构建建设用地新增指标增减与减排绩效挂钩的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空间、交通、能源结构优化,引导形成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路径。二是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出行为导向,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片区综合开发等,进一步优化规划用地布局和设施体系布局。三是以践行绿色建设模式为导向,根据片区实际情况和总体减排目标制定差异化的绿色建造指标要求。

院士点评

贺克斌院士肯定了研究的综合性与思考的深入性,认为碳排碳汇的研究是需要多学科配合的复杂系统,当前可重点着力对交通的碳减排进行深入研究,也可将碳减排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工作相结合,当然,这也就需要规划院和环科院的通力合作。同时,贺克斌院士就该报告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高能耗不代表低性价比,在对建筑进行碳排分析的过程中,应针对建筑的功能特点对其碳排的情况进行区分;二是探讨建筑低碳节能的同时应突出以人为本,要兼顾“低碳建筑”与“健康建筑”两大主题。

 嘉宾报告

蒋经理

蒋翔宇(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演讲主题:智慧蓉城建设提升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蒋翔宇副总经理为我们展现了当前成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方式和手段,通过科学精细智慧治理打通超大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让城市更有韧性、更加安全。

目前成都市智慧蓉城建设正按“1+4+2”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在智慧蓉城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的各项指标,提升城市运行态监测能力,通过建立起运行态势、风险预警、高效处置及情况反馈四大闭环的城市运行管理的总平台来监测城市的生命体征。为了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运转,当前成都市正在推动整个三级平台和五级运用全覆盖建设,已建成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并构建三级城运中心和市级各部门城运分中心一体化实战化运作机制,为智慧蓉城建设保驾护航。

最后,蒋翔宇副总经理对目前智慧蓉城各大领域应用场景的代表案例进行了展示,并表示未来碳排领域的研究可以与智慧蓉城建设中交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相结合,碰撞出更科学、高效、创新的治理模式。

王建波

王建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 总经理)

演讲主题:算力新基建 助力碳中和

王建波总经理提出,在当前社会,科技和产业发展均催生出了巨大的算力需求,算力之于智能社会,如电力之于工业社会,随着世界越来越数字化,对算力的需求也将越加凸显。报告从电力和算力共同构成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引擎入手,在详细介绍了何为计算的基础上,以ChatGPT及东数西算工程为例,分析了算力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助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科技和产业变革。

进而聚焦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转型目标,报告认为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这些路径中均可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在迈向双碳转型进程中将大有可为。同时,结合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实际,分享了建设运营中的低碳实践,如采用业界领先的浸没式液体相变冷却技术,不仅实现节能效果超过30%,还能进一步提升超级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最后,王建波总经理指出人类世界越来越全面数字化,但是数据只是结果和表象,计算才是核心和关键,数据本身自己不会说话,一定是通过计算之后才能让我们发现它内在的价值。

贺克斌院士总结发言

贺克斌院士充分肯定了两位嘉宾在其各自领域内围绕“双碳”开展的深入研究。他提到,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成都基础建设很好,已经深入开展了很多工作。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深远的,结合大数据所做的规划,可以更精准的识别城市问题,更科学的配置城市资源,更有效的适应城市发展规律。当前我们处于工业社会发展到智慧社会的转型阶段,无论是成都的智慧蓉城建设,还是其他智慧化平台的维运,算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工业社会靠电力,未来社会靠算力。贺克斌院士提到八个字:“提高能效,数字赋能”,即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研究、管理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最后,贺克斌院士总结道,从国家重大需求角度出发,有一个明确的主线,那就是“绿色、低碳”。 贺克斌院士引用二十大报告里面的第十部分,里面提到了四点内容:第一个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第二个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第三是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第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四点内容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势在必行。

针对城市绿色发展,贺克斌院士认为抓住两个字:一个字是“碳”,一个字是“数”。他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未来一切行业都可以和“碳”挂钩,因此“碳中和”是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要抓的“纲”。第二个是字“数”,贺院士认为,谈论发展要兼顾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目前定性的分析已经非常丰富,迫切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关于“数”,应该做到“芯中有数”“精打细算”。“芯中有数”即未来科技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精打细算”则是通过数据应用,支撑科学决策,助力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