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丨系列报道一

11月7日上午,我院举行“学术交流”活动,由来自8个所的8位主讲人作学术报告,并邀请了5位行业大咖就报告作深度点评,共同成就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01.《基于“引领性和管控性”双重视角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以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报告人:规划七所副所长、院总工助理 何为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以来,国家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使命。


2018年11月成都市启动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规划》将公园城市的系列研究和探索全面融入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突出公园城市特色,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规划》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强化空间战略引导,促进公园城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一方面突出“以底定盘与以气定形”,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控制底线,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另一方面突出“引风入城与引绿入城”,确定“三区三线”,固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二是强化管制规则研究,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一方面突出“规划落地与管控研究”,通过“定边界-析现状-明功能-定规则”四个主要步骤探索重要生态空间管控,筑牢公园城市绿色生态本底;另一方面突出“事权分级与刚弹结合”,构建“分区管控+四线管控+单元管控”的用途管控体系,夯实公园城市宜居生活品质。


点评专家: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熊健

熊健认为成都总规充分彰显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责任使命,衔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技术工作扎实,政策法规及实施保障充分。同时,熊健进一步围绕规划“能用、管用、好用”提出了建议,一是更加突出总规的战略引领力、结构管控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规划蓝图有效转化为行动方案;二是更加强调规划体系对总规实施的作用,确保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有据可依;三是更加强调规划传导要素和传导路径的设置,确保国土空间控制线、规划指标等有效传导至下位规划。

02. 《以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主线的城市体检路径探索——以成都市城市体检评估系列工作为例》

报告人:规划一所副所长、院总工助理 李竹颖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改革任务,成都市将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分别部署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与“城市体检”工作统筹起来,作为一项“城市大体检”工作来进行。


本次城市体检评估系列工作聚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主线,强化“六个立足”,探索“六个转变”:一是立足整体统筹,推动工作体系从原有的单一线条向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转变,构建支撑全流程的工作机制和覆盖全流程的工作体系。二是立足自身特色,推动指标体系从标准框架向量身定制转变。聚焦成都“大城市病”典型特征,融合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必检指标;面向成都发展目标指向、超大城市治理导向及民生诉求等维度,搭建特色指标。三是立足全民问诊,推动工作方式从数值表征向反映民生转变。结合市长热线、书记信箱诊断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创设议事平台、小程序,助推城市体检进社区、进小区、进乡村。四是立足精准扫描,推动诊断分析从面上数据向精准“影像”解析转变。整合大数据至基础信息平台,精准构建城市画像,形成体检评估数据库、找准城市“发病点”。五是立足科学诊断,推动评价方法从静态标准向动态研判转变。以四象限科学研判标准形成“达标领先”、“有待强化”、“持续观察”、“尚存短板”的指标判断。六是立足靶向治疗,推动成果应用从全面铺开向“针灸式”专项治理转变,以智慧平台为基础,制定多维度的成果应用体系。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从以上六个方面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协同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施性,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点评专家: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熊健

熊健认为成都市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一是工作组织架构上,通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住建、规自两个部门共同牵头,按照横向主管部门配合、纵向区县属地落实的方式推动体检工作有序进行;二是评估反馈机制上,通过形成不同层级、不同载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清单,实现“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巩固提升”的工作闭环机制;三是方法技术创新上,充分运用大数据,深度挖掘指标之间的关联、问题背后的原因,最终发现城市问题的本质。


同时熊健针对性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目前体检评估和规划编制两条线同时开展,需要进一步系统性梳理体检评估和规划体系二者的关系;二是进一步探索体检工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厘清体检评估工作的开展形式与近期规划、中期评估、规则标准等的关系。


03.《大都市生态绿心国土空间规划探索——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例》

报告人:规划三所所长、院副总工程师 张毅

随着成都市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转变,龙泉山由城市生态屏障成为城市中央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因此应运而生。其规划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2017年开始的总体规划,侧重对空间系统发展导向的引导;第二阶段是2019年通过的保护条例,以立法保护形式进行底线约束;第三阶段是在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背景下,开始编制的《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主要体现了四大方面的创新探索。一是精准识别全要素的地类资源,从生境关系、地类构成关系及人地关系识别多元用地要素。二是科学重构全区域的三生空间,根据林地生境及耕作条件,分别确定“宜林则林”及“宜农则农”的区域,并进一步构建指状延伸、城园融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划定5类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修复整治分区,优化全域用地布局。三是以多途径的转化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塑造林、水、田生境,构建符合城市需求的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特色游憩单元配套,实现城园功能互促。四是以多维度的协同机制实现治理赋能,构建多规协同平台,探索逐级传导的规划实施机制、开发强度动态协同机制以及高度管控机制,提升城市森林公园现代化治理能力和精细化治理水平。

点评专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司马晓

司马晓就报告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龙泉山作为成都“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转变中的中央绿心,未来将扮演生态绿肺、国际客厅、市民乐园等重要角色,探索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司马晓总结规划三大亮点。一是全域全要素空间营造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响应,统筹自然保护和城市开发,提供了生态资源融入公园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利用多维专业数据与定量定向技术方法进行生态评估,探讨生态空间边界约束与空间引导路径。三是将农商文旅体与“三生”格局充分融合,以生境营造、功能互助、场景营造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司马晓提出,未来空间规划将从战略行动转向实施计划,相信在以“人的视角-城的运营-景的塑造-业的复合”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下,在成规院创新性、精细化、务实的规划下,龙泉山生态资源将转化为市民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态体验产品,发展为具有世界级品质的超级绿心。


04. 《成都环城生态区详细规划转型探索》

报告人:规划二所副所长、院总工助理 张垒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深入推进,详细规划转型提升已成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成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控规图则+技术规定+城市设计”的“三位一体”详细规划管理体系。目前,按照自然资源部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成都市正着手优化完善契合公园城市特点、面向高效能治理的详细规划管理体系,其中针对环城生态区试点开展了立足全要素管控的详细规划编制及管控探索。


成都环城生态区主体位于城镇开发边界以外,是市域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概念提出、前期探索管控、法规一体、全面提升四个主要阶段,其生态、农业、建设空间相互交织和价值多元的特点决定了规划管控的复杂性。《规划》重点关注针对自然资源和建设活动差别有效的落地管控,明确空间管制分区功能准入和指标约束条件,并深化生态、农业和建设用地等各类要素布局,为面向实施的全要素管控提供切实支撑。一是以“四全”思路构建生态复合型地区详规技术框架,即规划对象全要素、用途管制全覆盖、规划指标全方位、规划实施全方位。二是以“四化”原则明晰生态复合型地区详规用途管制实现途径,即数据精确化、层级传导精准化、分区管控精细化、实施监管动态化,打通规划目标到不同地类用途引导的传导途径。三是探索设置“生态绿地”混合用地类型,创新规划成果表达,明晰兼具生态、景观、游憩、安全防护功能的非建设空间的功能准入和用途管制规则。


点评专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王引

王引指出,二十多年来,成都聚焦环城生态区,对超大城市绿隔地区规划管控与空间治理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过程中为强化非建设空间管控,探索将环城生态区纳入城市控规进行统一管理,对遏制城市无序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符合当下全域全层级全类别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导向。下一步,围绕公园城市理念下环城生态区的精细化治理与品质提升,王引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聚焦在地农民发展诉求开展农村城市化系统研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治理的关系。二是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索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定管控细则,强化规划的弹性引导。三是立足生态文明观,探索并逐步认识生态、农业、建设三大空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