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前沿信息(2020年8月)

一、政策及领导讲话

1国家层面

(1)国务院《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国函〔2020〕111号(2020年8月11日)

国务院11日发布《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成都等28地获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全面深化试点期限为三年,自批复之日起算。

(2)《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公开征求意见(2020年8月20日)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按照“多规合一”改革要求,研究起草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0年9月5日。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2020年8月20日)

8月20日,住建部发文要求,各地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通知指出,近期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城市片区和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风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加强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评估论证。加强监督指导。

(4)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0〕1257号)(2020年7月31号)

《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大力提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四大主要任务,明确到2023年,46个重点城市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鼓励跨区域统筹建设焚烧处理设施;原则上地级以上城市以及具备焚烧处理能力的县(市、区),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具体要求。《实施方案》还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支持、完善收费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健全体制机制等五大措施为《实施方案》的落实提供保障。

2省市层面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渝府办发〔2020〕97号)(2020年7月27日)

近日,重庆市和四川省联合出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共建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目前锁定共建的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主要有三大布局区域:

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方案》要求,加快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梁平、垫江、达川、大竹、开江、邻水等环明月山地区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支持城口、宣汉、万源建设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协同打造北向东向出渝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合作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推进成渝中部地区产业布局一体谋划,主动承接成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强化为成渝“双核”配套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推动广安、渝北共建高滩茨竹新区,支持合川、广安、长寿打造环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推进遂宁、潼南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动资阳、大足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围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共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协同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区域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川渝两地将推动内江、荣昌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20年7月29日)

今年7月29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7月31日,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四川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事项清单》。这是四川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开展的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决策部署。

二、学术期刊论文分析

1、《城市规划学刊》

题名:《关于上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践和思考》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第3期

作者:徐毅松,熊健等

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深化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关键性制度设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要战略部署,上海市结合历年规划实践,重点围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的编制和实施,提出了构建完善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总体思路。根据上海超大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实际和上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以国家“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构建“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体系。通过重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和考核机制等,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体系。通过制定统筹协调的综合政策、完善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和技术保障。

题名:《轨道交通站域职住空间变化特征分析:深圳市的实证研究》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第3期

作者:张艳,罗永杰等

从2009年到2015年,深圳轨道交通站域范围的职住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①居住和就业的总量及开发密度均大幅增加,居住主要表现为商品房的增长,就业主要表现为非工业类就业的增长;②不同区位的站点职住空间变化特征不同,中心区站点以就业建筑的增长为主,平均增量显著高于近郊区站点;而近郊区站点以居住建筑的增长为主,平均增量显著高于中心区站点;③中心区站点的职居比大幅上升,近郊区站点的职居比出现显著下降。研究结论①轨道交通带来了可达性的提升,加强了中心区与近郊区的职住联系,但也促进了职住空间的分离;②中心区对于就业的强大集聚效应不利于非中心地区形成具有“反磁力”效应的就业次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考虑强有力的配套政策鼓励就业在近郊区和外围区站点的集聚。

2、《城市规划》

题名:《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考验》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08期

作者:吴志强,鲁斐栋,杨 婷,冯凡,何睿

重大灾害冲击不仅是对城市生命的挑战,也是对城市治理的重要考验。本文首先指出重大灾害后的反思和学习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脉冲型推动力,通过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分级分析,提出生存能力是城市治理的底线能力,也是城市应对重大疫情冲击的核心能力。其次,从城市生命视角提出城市内外部空间交互的5项治理能力,指出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能力面临的根本考验存在于“感知-判断-反应-免疫”4个治理环节。最后,基于“时空一体”的城市生命演进线索,揭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城市资源调配是应对疫情的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本质,并提出通过规律挖掘、模拟推演、应急决策及公共协同的智能治理技术为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题名:《针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城市空间干预策略》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08期

作者:王兰,贾颖慧,李潇天,杨晓明

城市发展影响着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接触几率、传播方式和过程、易感人群规模等方面,因此城市规划可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关键传染性疾病防治环节出发,制定空间干预策略。本文剖析城市发展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途径,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为例分析不同场所聚集性疫情传播情况和易感人群特征,进而针对各防治环节,从城市整体层面、社区层面和关键设施3个空间尺度提出城市规划的空间干预策略,以期从空间角度增强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题名:《建成环境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循证实践——对美国城市新冠肺炎分布的初步分析》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08期

作者:张庭伟

文章从分析美国城市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建成环境入手,讨论物质环境及在其中生活的人的关系。提出在研究疫情及建成环境的关系时,在认识论上,应该从建成环境的特点以及居住在其中人的特点两方面进行研究,特别要注重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等对疫情的影响,而不仅是建成环境问题。在方法论上,宜采用循证实践方法,注重实践证据,以更加切合新冠疫情的特性。

3、《规划师》

题名:《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特征、模式与制度体系》

来源:《规划师》2020年11期

作者:何明俊

国土空间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空间治理体系的制度设计,而用途管制则是将未来的规划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具体行动。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用途管制的内涵已经大大扩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不同,用途管制具有依据的未来性、基础的现实性及利益的平衡性特征。在国家确定的制度框架条件下,为应对市场机制的不确定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创新管制方式,建立一种兼顾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分类管制模式,以提升用途管制效能。为平衡社会利益、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则需要尽快完善规范权力运行的法规体系、精准运作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涉及社会公平的政策体系。

题名:《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刚性与弹性的互动逻辑及优化路径》

来源:《规划师》2020年11期

作者:孔雪松,朱思阳,金志丰

面向构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的目标和要求,文章探讨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制度刚性、规模刚性和空间刚性,辨析了用途管制的结构弹性、功能弹性和治理弹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管制刚性与弹性的互动逻辑和内在关系,明确用途管制从顶层制度设计到地方治理实践过程中,需通过数量和空间双管齐下管制,促进用途管制内在逻辑互动式良性循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应围绕目标、功能、创新和机制的“四轮驱动”进行路径优化,促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转型升级,提升用途管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国际城市规划》

题名:《城市营销带动城市更新——从“古根海姆效应”到“毕尔巴鄂效应”》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04期

作者:王懿宁,陈天,臧鑫宇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城市营销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可为城市更新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经典的古根海姆效应为例,分析古根海姆博物馆营销带动毕尔巴鄂长期更新的作用机制,评估近20余年其对毕尔巴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动态长效的更新机制、专业国际化的营销策略和根植本土的内生动力是毕尔巴鄂模式成功的关键,这为我国城市更新活动提供了借鉴。

题名:《轨道交通TOD规划中开发强度的整体管控》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04期

作者:刘泉,史懿亭

TOD规划强调塑造集约紧凑的空间形态,但不同实践中的实际形态各不相同。在TOD规划管理中,开发强度管控是促进轨道站点地区紧凑集约开发的重要方法,可以划分为四个步骤,包括整体视角的TOD密度分区,TOD节点内外的差异化强度管理和容积转移,TOD节点内部不同圈层的分区分类差异化控制,以及TOD 规划的容积奖励等。通过对上述方法进行总结,本文提出TOD规划应该在空间上重视开发强度管控的整体性,在时序上因应阶段性发展需求重视开发强度管控的针对性,并在机制上进一步重视构建完善的规划管控机制的综合性,以促进TOD规划紧凑形态布局目标的实现。

5、《中国土地科学》

题名:《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思考》

来源:《中国土地科学》2020年08期

作者:陈阳,岳文泽,张亮,夏皓轩,候勃

本文通过揭示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与认知局限,探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空间管制分区优化逻辑。研究发现:(1)生态空间具有实体、功能、管理等多维属性,蕴含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生态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人本性三重内涵;(2)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认知存在三方面的局限:价值取向上难以统筹要素、功能与格局,操作模式上忽略社会文化功能的权衡,实施路径上未能建构分级分类体系;(3)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提出了底线保障、精细治理、人本服务三个层次需求;(4)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可遵循以生态功能为研判依据、生态要素为空间载体、分级分类高效管理为落脚点的理论逻辑,建构以功能权衡、要素统筹、分级分类为次序的实施路径。

题名:《省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分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来源:《中国土地科学》2020年08期

作者:周浩,金平,夏卫生

本文准确评价省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特征,并在保证空间邻接性和区域完整性前提下实现功能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支撑。研究发现:区域性的国土空间功能修正评价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功能特点。豫中、豫中北和豫东地区的国土空间生产和生活功能值偏高,但生态功能偏弱,豫西和豫南地区生态条件较好,生态功能值高,但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河南省国土空间可划分为8个功能区,Ⅰ区和Ⅶ区应注重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同步发展,Ⅱ区、Ⅲ区和Ⅳ区应有所侧重地利用与维持生态功能,Ⅴ区和Ⅵ区应分别以农业和工矿生产功能发展为导向,促进国土空间功能的综合协调发展。

6、《自然资源学报》

题名:《中国自然资源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08期

作者:成升魁, 沈镭, 封志明, 钟帅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大规模、长时期、持续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推动下,中国自然资源研究形成了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集成的发展特色,并且在“任务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创建了较为系统的资源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论体系。面对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国家对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大需求,推动建立并完善独立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研究的发展过程,着重论述了不同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及特点,完成了对不同时期历史机遇的总结与展望。可以发现:中国自然资源研究已经形成了国家需求导向并引领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未来应继续坚持以多学科整合为特色的综合研究范式,开拓中国特色的资源科学系统研究新视角;加快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善资源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资源科学的学科史研究,厘定资源科学与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积极引入大数据理论框架及技术优势,创新“自然资源大数据”或“资源利用大数据”等相关理论及技术,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动态评价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自然资源本底及其与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评价方面的决策支持,探索解析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系统关联机制。

题名:《新时代中国自然资源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08期

作者:沈镭, 钟帅, 胡纾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和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完成之后,自然资源综合研究逐渐成为资源学界的关注重点。新时代下自然资源研究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山水林田湖草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自然资源关联关系,重点探讨了当今国内外最为关注的四种典型关联研究主题,即资源—资产—资本关联、能源—资源—技术关联、食物—水—能源关联、能源—水—土地—碳排放关联,并结合新时代提出的政策导向,提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重大应急事件等问题的新视角及相关建议,旨在为自然资源研究相关学科发展及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百年未有的时代变革对自然资源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亟需加强自然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尽早设立自然资源研究重大研发计划,为服务于国家自然资源战略及重大工程需求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三、国内外大城市规划动态

1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二〇一八年_二〇三五年)》获批(2020年8月30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2上海:《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附属设施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沪规划资源建[2020]377号)(2020年8月25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的规定,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附属设施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沪规划资源建[2020]37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上海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鼓励基层社会创新治理,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凸出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五个人人”的城市发展理念。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增设改善居住条件的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的设施、推动生产经营的设施等附属设施无需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3广州:《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2020年8月28日)

中国政府网8月28日公布,《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批复指出,《规划》实施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汇聚知识型人才、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知识创新高地,大力吸引国际创新人才,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要。

4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2020年8月25日)

8月25日下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召开《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专家评审会。顶层设计工作由深圳大学郭仁忠院士团队牵头,信息中心、工程中心共同参与,对未来信息化建设描绘了蓝图,提出了新的信息化建设理念。

四、国内外重要规划大会信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0年会(2020年8月2日)

2020年8月2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2020年会以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全球视角下的首都暨大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会议旨在交流与分享国内外在首都发展、都市圈发展和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等领域的新思潮和新实践。探讨在全球化新背景下建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规划转型和治理升级,为未来首都和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全球视野。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会议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的议程包括主旨报告和高峰对话,下午的议程包括三个主题分论坛和总结环节。

五、其他

ASLA 2020全球最具含金量的景观奖2020年获奖公布(2020年8月)

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奖(ASLA Awards)由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设立,系全球最具含金量的景观设计奖项,分设有专业奖和学生奖。每年都将会把专业奖项的荣誉奖励给全球最优秀的景观设计师,获奖作品也反映了全球景观行业的趋势与未来。今年,中国团队斩获了3个荣誉奖,分别是Lab D+H(永庆坊:城市微更新)、土人设计(三亚红树林公园)、多义景观+北京林业大学(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其中LabD+H是首个获得城市设计奖项的中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