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前沿信息(2020年10月-2020年11月)

一、 政策及领导讲话

1.     国家层面

(1)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做说明。

《建议》共分为十五个方面,以60条精准建议引导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发展。其中,第八方面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该方面共有3条建议:

一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2)11月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

《案例》收集了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四种类型共10个案例,重点介绍主要做法、运作模式和实际效果。10个案例中,包括以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生态修复与脱贫攻坚融合、生态修复带动旅游业发展等生态保护修复的模式,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0月30日,自然资源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布了公告《城区范围确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在发展和改革委、公安部、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等主张或使用的城区(或建成区、中心城区等)概念均无明确具体的城区范围界定。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文件规定的城区概念也未明确其具体的地理空间位置和范围确定标准。鉴于此,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国土测绘和地理 信息等方面的管理职责,进一步理顺城区范围概念,确定真实可靠的城区空间位置和边界,特开展城区范围确定标准编制,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人口常态统计,制订该技术方案供讨论完善。

(4)10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

该标准一是明确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的原则。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应当注重严格保护耕地,注重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应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给予被征地农民充分的选择权。实施中应当征求“成片开发”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意见,并经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三是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应当注重节约集约用地。市县区域内存在大量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的,或者各类开发区、城市新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不得批准“成片开发”征收。四是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应当建立合理审定机制。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前,应当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土地、规划、法律、经济、产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成片开发”的科学性、必要性进行论证。论证材料是审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

(5)10月19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在自然资源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首次发布。

该指南主要内容包括8部分:适用范围、定位、总则、总体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专项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城市设计内容、工作方法与成果表达。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该指南侧重提出原则性、导向性要求,待地方实践探索后再总结并适时修订。各省市可根据地方实际,补充、细化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的内容要求和技术规定,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省市层面

(1)尹力省长在成都调研,强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前列。

11月4日到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成都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部署要求,谋划好和制订好“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推动成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列,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2)10月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举行。范锐平书记公园城市论坛致辞。

开幕式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发布致辞,以“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为题,结合成都实践,阐释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路径,描绘承载美好生活“未来之城”。

(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

10月10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意见的公告。该《通知》鼓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园区管理机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发布切实可行的工业项目“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开发强度(容积率等)3项指标为主干指标,并可结合本地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区域评估要求,选择工业项目“标准地”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安全生产管控指标、产出强度、R&D投入强度、就业要求等地方性特色指标。鼓励按行业、分区域对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分类。

二、 学术期刊论文分析

1.    《城市规划学刊》

题名:《城市更新困局下的实施模型转型: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03期

作者:田莉 陶然 梁印龙

近年来地产导向的城市更新推动了城市空间的重构,但过于依赖开发商也产生了“钉子户”频发、公共利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更新面临困局。首先分析了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理论逻辑,对开发商主导下的现有城市更新模式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空间治理的思维,提出了“政府统筹+村集体自主更新”的城市更新模式转型的框架、流程和政策设计.最后选取南方某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为例,对开发商主导和村集体自主更新模式下的各方收益进行了测算,提出城市更新实施模式转型对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的建构和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题名:《长三角创新走廊比较研究——基于4C评估框架的认知》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03期

作者:郑德高 马璇 李鹏飞 张亢

创新走廊起源于区域发展走廊,在知识创新经济引领发展的新背景下,创新走廊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始涌现,但把两者关联起来系统认知创新走廊的方法尚不太多。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政府平台、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等“政产学研”要素,构建创新协作(collaboration)、创新集中度(concentration)、创新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创新连通性(connectivity)的4C评估框架,对地方实践层面已经提出的沪宁合、G60和沪湖走廊进行评估和比较研究,证实创新走廊的存在与否,并比较不同走廊的发育程度、结构差异及协同强弱.总体上,沪宁合走廊发展较为成熟,具备创新要素集聚的显著特征;G60科创走廊中杭州地位突出,创新走廊还在发育;沪湖走廊仍处于概念阶段,仍具较大提升空间。

题名:《我国城市新区空间绿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研究》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04期

作者:沈娉 张尚武 潘鑫

城市新区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走向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从系统要素、时间阶段和空间条件三个维度建立城市新区空间绿色发展的分析框架,以我国78个新区为研究案例,总结新区绿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城市新区绿色发展的质量取决于生态、布局、土地、交通和设施五个要素的均衡,其协同过程受到时间阶段和空间条件的明显作用,时间维度是关键的影响变量,而自然环境、区域经济及与母城距离构成重要约束变量。尊重新区发展规律,探索适应全生命周期的规划方法是城市新区规划技术优化的重要内容。

2.    《自然资源学报》

题名:《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挑战与应对》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10期

作者:岳文泽 吴桐 王田雨 夏皓轩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层级性等内涵,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基本逻辑问题、应用挑战与应对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双评价”的理论发展和相关政策响应,剖析了“双评价”在应用探索、内涵扩充、系统支撑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服务目标,阐明了承载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之间关联逻辑的演进历程。

题名:《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10期

作者:李龙 吴大放 刘艳艳 滕丽 吴志峰 冯兆华

精简“双评价”流程、融合评价机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指标体系,刻画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特征,对于生态敏感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整合,从国土的用途功能出发,提供一个全新的评价思路,测算宁远县国土对于不同功能的适宜程度。从生态文明视角开展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更为精细地摸清特殊地貌的国土基数与空间基底,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可为其他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双评价”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支撑。 

3.    《城市规划》

题名:《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表达技术实践特征与思考——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例》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09期

作者:王新哲 黄建中

制定一份具备高水平的内容与格式、有效地表达和转译各种规划决策的文本,对于总体规划的改革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总体规划文本的制度与表达现状,结合案例研究文本的外部形式、内容结构、文本选择和语言表达。指出文本可以沿用“发条化”的形式,有利于彰显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同时应突出其“政策性文件”的性质;应适当丰富文本的内容;改变现行以报批为核心的结构体系,增加文本的逻辑性与阅读体验;采用适应于政策表达的文体与方式。   

4.    《人口研究》

题名:《中国老年人消费结构及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

来源:《人口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杨凡 潘越 黄映娇

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老年人在消费群体中的比重快速增加,成为日益重要的消费人群.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以科特勒消费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老年人消费结构的类型进行划分和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进行研究,并考虑不同群体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老年人的消费类型趋向多样化,并没有表现出阻碍消费升级的情况;老年人要实现从基本型向发展型消费结构的升级,受到需求要素的驱动和资源要素的影响,还需要社会网络,技术等信息渠道要素的支持;影响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存在城乡,年龄和收入水平的异质性,促进老年人消费升级需要分类精准施策。

三、 国内外大城市规划动态

1.    北京: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并定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实施。

《标准》是北京市继2014年发布并于2015年3月实施的全国首部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2014后,针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制订的技术标准,在全国也尚属首部。该标准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道路网与道路横断面、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道路绿化、老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等九部分内容。

2.     上海:2020年世界城市日,上海发布2020《上海手册年度报告》(英文版)。

10月31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2020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暨全球城市论坛开幕式,并与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谢里夫共同在线发布2020《上海手册年度报告》(英文版)。2020年世界城市日以“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为主题,把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建设好治理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直是上海施政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