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受邀参加第十五届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实务论坛


近日,第十五届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实务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国城市大数据专委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践探索”分论坛,邀请我院参加并做主题发言。规划七所副所长周垠参会,分享了“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城市特征思考”。



未来城市是最近规划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雄安新区提出打造“未来品质之城”;上海针对五大新城提出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并出台规划导则;成都对东部新区未来城市特征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如何精准把握未来城市特征?城乡人居环境学家吴良镛先生曾指出“要看清城市未来,首先就要读懂城市过去”。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是精准把握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重要路径。从数千年来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科学技术的变革不断推动城市逐渐革新,人对城市空间的更高需求也不断推动城市逐渐演化。



技术革命不断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城市发展演变。系统梳理历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技术,主要有生产能力、交通方式、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利用等五大领域的技术变革,不断推动城市持续革新。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为了生活聚集形成城市,为了更美好生活居留并改造城市”。对比早期城市与当代城市空间,人类对城市空间需求的方面基本稳定,而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在不断衍化升级,进而带来城市空间的不断衍化进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层次的需求也在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升级,从基本需求到发展需求到享受需求。系统分析人类五大需求的三个层次,大部分需求与城市规划相关,如出行便利、人文环境、居所品质等。总体而言,人类需求中与城市规划相关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城市安全、自然生态、公共服务、文化认同、对外交往五个方面。未来城市发展仍应重点关注人们对该五大领域的更高追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正如火如荼,伴随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出现,技术革命正强烈的颠覆生活、工作和相互关联的方式,各个国家均提前进行应对。综合分析借鉴国内外智库对未来城市的基本研判、先进城市对未来城市的前瞻谋划、专家学者对未来城市的基础研究、社会大众对未来城市的广泛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历次演变的基本规律与驱动因素分析,总结出未来城市演变主要基于技术变革和人本需求两个维度十个领域展开。

 

结合城市演变规律及国内外未来城市相关研究实践,确定了“1-2-5-5”的研究思路。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目标,遵循“科技变革推动城市革新、人本需求推动城市提升”两个城市演进维度,从“产业发展、交通技术、空间利用、资源能源、城市治理”五大科学技术革新以及“城市安全、自然生态、公共服务、文化认同、对外交往”五大人本需求提升方面研究东部新区未来城市特征。



分别从五大革新、五大提升出发,研究各领域的最新趋势,并结合东部新区实际,总结提炼出各领域特征及规划建设的细分特征。以自然生态为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关系着民生福祉和城市健康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雄安新区、通州副中心、新加坡等国内外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空间建设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生态空间更加强调公共属性,二是生态空间更加突出自然属性。


结合东部新区丘陵地形特点,以及国内外城市自然生态发展趋势,确定东部新区未来自然生态特征为和谐共生的山水自然生境,集中体现为“全域公园无界共生融合”,主要包括两个细分特征:无边界城市,“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都像是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共生境城市,强调人和动植物共享城市栖息地。

 


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认为该报告逻辑清晰、思考深入、总结全面,且研究思路就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推广性,为未来城市特征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