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共成长——献礼“七十周年”系列人物专访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抚今追昔,七十年光阴,沧海桑田。从积贫积弱的亚洲弱旅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国家的强大,中国的城市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都,也不例外。从解放初期的西南重镇到2018年位列全球排名71位的城市,连升两级至Beta+,成都的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正在快速提升,成为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成规院)自1983年成立,三十六年来,一代代成规院人砥砺前行,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用创意描绘着未来蓝图,用情怀保护着历史记忆,用规划引导着城市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黄华身、张樵、胡滨、曾九利四位成规院历任院长,希望借由他们,回望这一路的荆棘,分享这一路的收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为成都取得的辉煌成就贺彩。

黄华身:热爱规划事业,是作为一名规划师的基础

1570585956164897.png

个人简介:1989年任成规院副院长(享受正处级待遇),全面主持院各项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

笔者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成都也在加快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在此背景下,1983年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成立, 1989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那这一时期成规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每一次的变化背景是怎样的呢? 

黄华身: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成都市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1956年经国家建委批准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发展性质、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用地布局等重大问题,成都市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按此规划实施,取得了城市建设较大发展。1956年和1963年,根据国家政策变化、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先后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对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及布局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变化,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80年又开始了对新一轮总规的修订工作, 1983年成立成都市规划设计院,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规划院主要从事规划编制工作,已不能更好的承担城市建设管理、审批、实施规划等职能,为了更好地实施城市规划,市政府于1989年又恢复了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规院为其下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规划的编制工作。

笔者在建院之初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去克服困难,打开局面的?

黄华身:成规院成立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部分同志对规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人心不稳;其次是缺乏资金,缺少设备,也没有交通工具,工作难以开展;再者资料缺失也影响规划编制等。在这种情况下,院里首先加强了思想引导,让全院职工认识到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一项非常光荣而重要的工作,为此大家应树立目标,坚守人文关怀;同时制定了一些院的规章制度,例如每周召开办公例会,大家一起来研究讨论院内各项规划任务;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踏勘现场,大家都自己徒步、骑自行车、搭乘公交车;资料缺失就开展现状调查,自己到现场去调查,把每一栋现状缺失的建筑都在图纸上标记出来。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成规院逐渐度过了较为困难的时期,大家建立了信心,院的凝聚力也加强了,现状调查也对后来的规划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对规划成果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能更好地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

笔者:这一时期,成规院承担了哪些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华身:建院之初,我们便参与了82版总规的修编,这版总规是改革开放后对总规的第一次调整,是当时成都城市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做了城市分区规划、小城镇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参与了《成都市城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该规划对成都市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把成都市从原来的的三个区(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调整为5个区(青羊、金牛、锦江、武侯、成华),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协一等奖,也为成都的城市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1996年的《迈向21世纪的成都——成都市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成果展览》,它是全院职工都参与了的一项工作,该项目在美术馆参展,前后数十万人来观展,这次规划在社会上反向热烈,市民热情高涨,媒体争相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收集了很多反馈意见。这次展览大大鼓舞了我们规划人员,我们都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一定要提高规划水平,不辜负民众的期望,这也是我们那一代成规院同志毕生难忘的事情。

笔者:作为老一辈的规划工作者,您对这一代年轻规划师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

黄华身:作为已退休的一名规划工作者,虽然已离开了规划岗位,但我对规划工作的热爱不曾消减,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我很激动,更深切体会到规划工作的重要。在这里也给我们年轻的规划师们一些小建议:规划师要热爱规划事业,这是作为规划师的基础;要重视现状调查,只有了解城市的发展现状,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城市需要的规划;要深切领会和研究国家的方针、政策、发挥你们的智慧和才能,为建设一个更美丽的成都作出更大贡献。培养一名真正的优秀规划工作者是非常不容易的,望你们珍惜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为规划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张樵:用改革找出路,用创新来突破

1570585956113672.jpg

个人简介:1998-2001年任成规院院长,现任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笔者: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一个时代跨越的阶段,也是成都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对成规院而言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张樵:这一时期的成规院还是个小院,在业内没有影响力更没有知名度,对于中规院、省规院这样的老大哥们只能仰望。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缩小与这些先进规划院的差距,追赶上他们的脚步,是当时成规院人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虚心向行业内先进的规划院学习,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制度改革上找出路。一是实行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采取项目负责人制,不再论资排辈,而是以业绩和工作能力决定。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做法,虽然遇到了很多阻力,但推行效果很好,竞争的制度激发了大家的动力,仅半年产值就实现了跃升,规划质量也大幅提升;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坚持统分结合,以统为主,发挥院的整体优势,当时流行承包制,化整为零,强调所级权力和个人利益,但我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集中管理,虽然承包制对大家来讲诱惑力不小,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仅仅一两年,一些实行化整为零做法的规划院开始走下坡路,而我们却迅速发展超过了他们;三是实行技术改革,在全院强制普及CAD, 不能使用的人员就不能承担项目,在这种压力下,CAD在成规院迅速普及开来,走在了规划行业的前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大家的动力,也集聚了人才,不仅提高了成规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更打下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笔者:这一时期,成规院在成都规划建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怎样支撑成都发展的?

张樵: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对规划越来越重视,规划开始更加注重研究宏观、体系化的规划,成规院作为全市的规划技术支撑,起了技术决定性的作用,引领全市规划业务的发展。这一时期成都大大小小的规划项目,基本都是由成规院来编制的,可以说是用规划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比如95版总规明确了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环城生态区、中轴线等规划影响了城市的格局,宽窄巷子、太古里等等一系列项目都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力,特别是成规院探索的一套控规体系,以“技术管理规定+控规图则”的形式,创造了成都独有的特色,更是全国的先例。

笔者:对于成规院的未来您什么展望和期许?

张樵:成规院对成都的规划建设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而更要立足本地,成都是成规院的主战场,要深耕成都,做好成都的规划工作。此外,要避免形式主义,规划要落到实处而不是空说套话,做技术研究一旦偏离了务实,也就没有创新可言。经过长期的发展,成规院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制度和技术理念,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更高远的目标,不仅要做到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流大院,更要走出国门,用自己的特色说话,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在更高更好地舞台发展。

胡滨:与城市共命运,紧抓机遇提能升级

1570585956860893.jpg

个人简介:2004-2011年任成规院院长,现任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笔者:21世纪初成都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对成规院而言有哪些重大机遇和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胡滨:这一时期的成都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在规划建设理念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为成规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08年汶川大地震,急需一条灾后重建的规划建设道路,抓住灾后重建这一契机,我们探索了自己的一套灾后重建编制理念和方法,收获了来自国家、省、市的荣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此外,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才需求缺口的减少导致很多高素质人才滞留,抓住这个机会,我们果断开展校园招聘,并且辅之以“三鹰计划”、导师制、出国进修等人才培养制度,增强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到各大高校招揽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笔者:如您上面所谈到的,这一时期围绕成规院自身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是基于什么基础提出和制定的?对成规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胡滨:我认为定方向、建队伍是最重要的,人的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时,成规院已经搭建了初步的管理框架,有了一定的人才队伍基础,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和做法,在坚持前人不断发展的目标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成规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人,是立院之本,除了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时期我们也更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组织文化是维系一个组织的活力源泉,是软实力的体现。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组织内部独有的一种共识,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通过印发组织文化与行为导则,制作院品牌logo等举措,我们将组织文化显性化,把它作为一个纽带将团队紧紧串联为有机整体。此外,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解决院里反复出现的低端错误问题,我们引入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每个部门都针对自己的工作职能和性质编写了大量的规范文件,院里自此一直严格按照这套体系来规范工作流程,让工作局面大有改观。同时,强干削枝,放弃建筑资质,坚持走规划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强化了规划的核心竞争力,更加强了对局服务。经过这一系列改革,成规院在这一时期逐渐赶超曾经的一些强院,走在了行业内许多设计院的前面。

笔者:您觉得成规院与市局、与成都是怎样的关系?

胡滨:一方面,成规院与市局是互相支撑的,成规院为市局提供技术支撑,市局为成规院提供理念支撑。对局服务的一些工作可能比较繁琐,但这不仅是对城市服务的责任,也是一种资源和战略优势。院里对市局的依托是战略性依托,局里对院里是战术性依托,对局服务的质量越高越能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成都为成规院提供了发挥的平台,院内业务工作发展是伴随成都的城市问题来不断探索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规划理念和水平、格局和眼界。城市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规划理念的更迭,院里的发展是和城市的发展紧紧绑定的,抓住城市上升期,就抓住了我们对市局、城市服务和自身发展的优势,所以说,成规院和市局、城市的命运是一体的,它的成长与成都的发展紧密相关。

笔者:您曾主持过天府新区相关规划的编制,现在又分管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经历这两种角色的转变,相信您对规划编制也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看法,基于此,您能否谈谈对成规院规划工作有哪些新的要求?

胡滨:目前成都对规划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规划工作面临很多难点但同样也迎来了一个春天,是成规院提升自身规划水平的契机,是进一步提质升位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善于学习,做好对标对表,掌握前沿信息。对标要看现在进行时,不能拿以前的案例来对比,要着眼于目前最新的东西,别人正在开展的事情,不能用传统思维传统方法,要掌握最前沿。总体谋划久久为工,把规划当做一项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通过规划推动工作,作为工作的综合性手段。二是要牢牢把握成都这个发展平台,是因为有成都这个城市,成规院才有机会去做TOD、公园城市这些最前沿的研究,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要利用当前成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是公园城市首提地,也是成都重点规划建设的区域,有很好的基础,是一个极佳的发挥舞台,要让公园城市在天府新区得到最好最系统的呈现,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名片,作为成规院的名片推广出去。 

曾九利: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建设全国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

1570585956643497.jpg

个人简介:2012至今任成规院院长,现任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兼成规院总支书记。

笔者:成规院83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36年征程,能请您简要回顾下院的发展历程吗?

曾九利:三十六年来,院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对成都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全院职工为院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院的发展过程中,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在管理制度方面,历届院班子都锐意改革,探索适应院发展的管理制度建设。2000年开始试行技术经济责任制, 2005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设计所技术经济责任制,和以ISO9000为核心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2009年形成了满覆盖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院发展战略指引,2014年进一步形成了以 “务实创新体系”为总纲“1+3”的制度体系,“1”即院务实创新体系建设纲要,“3”即组织文化体系、岗位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至此形成了我院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现代管理体系,极大地推动了院的科学发展。

制度体系是根本,人的发展是核心。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 09年提出“三鹰计划”和“导师制”,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俄勒冈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培训合作协议,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并为我市规划建设系统输送了大批人才。

我院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承担了历版总规的编制,并承担了成都市重要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扎根成都这片土壤,结合成都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在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区域规划、镇村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生态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在近十几年,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在部优、省优评奖中屡获佳绩,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受邀参与了雄安新区相关工作,承担了云南、湖南、河北、福建、宁夏等地部分规划,获得甲方高度评价,贡献了成都经验和成都规划力量,我院这支队伍也得到了更多锻炼,并快速成长。

笔者:2014年成规院提出了建立务实创新体系和建设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的目标,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提出的?对成规院有什么意义?这几年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曾九利:从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保护、旧城更新、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开发边界、海绵城市、城市设计、大数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等,成为了规划领域的热点。2014年,院里提出“务实创新、转型发展”,这正是面对新的机遇,为适应新常态,在总结院30多年发展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只有通过务实创新,由传统的规划设计院向智库型设计研究机构转型,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我们才能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按照建设全国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的发展目标,我们院以务实创新体系建设为纲,构建起了“1+3”的制度体系,围绕制度建设、组织文化建设、创新研究、战略合作、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建设上,出台《加快务实创新体系构建 建设全国一流智库型规划强院的实施意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院管理制度,为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组织文化上,形成系统的组织文化体系,明确了 “服务社会,规划未来,让城乡更美好”的组织使命,强化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务实创新,追求卓越;敬业严谨,团结协作”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了团队凝聚力,营造了务实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创新研究上,加大了对课题研究的投入,科研课题呈现几何数级的增长,全院的务实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我们做好规划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技术体系,与龙泉驿区、温江区、简阳市等区(市、县)政府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腾讯、中国移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信息化建设上,加强规划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积极参与“成都市多规合一”平台建设,建设完善成都市综合数据库及成都市交通规划数据库,探索数据增强设计,运用手机信令等大数据,深入研究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队伍建设上,构建了“技术与管理双通道”的职位体系,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人才交流,建设实践基地,为人才的培养和晋升提供了更多机会,初步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秀规划师队伍。

笔者:成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间,从西南省会城市到区域中心再到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了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城市快速发展。成规院在成都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曾九利:我院作为成都市城乡规划的主力军和先锋队,是伴随着成都市的快速发展而成长的,并为成都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作为成都市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撑,为规划管理做了大量技术支撑工作,除了承担成都市的重要规划外,还包括规划技术标准研究、技术导则制定、日常控规的技术调整论证、规划选址、规划政策研究等等,为成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成都规划建设的人才基地,为成都市规划建设系统输送了30余名规划人才;作为规划公共政策的研究机构,我们持续不断深入研究城市问题和城市发展规律,针对城市问题提出技术解决方案,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笔者:您自毕业至今已在成规院工作27年,伴随成规院一同成长,您感受比较深的有哪些方面?

曾九利:一是规划地位越来越重要,我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从中央、省、市都越来越重视规划,成都进入转型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时期,这都给了我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我院长期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优秀的人才队伍,我院的规划方案多次受到市领导肯定和表扬,给予了全院职工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我院乘势而上,紧抓发展机遇,近几年发展很快。二是我院拥有在中西部最好的平台,我院一直对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让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有更多机会承担重大项目,从单纯的技术人员成长为能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专家,在这种环境下,人的成长会更快,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施展个人的才华和抱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从我自己来看,就是从技术人员成长为复合型的技术专家,再成长为政府部门的一名管理者,我非常感恩院的培养,也感谢院里同志对我工作的支持和为这座城市的辛勤付出。三是我院有非常优秀的组织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这个组织的每一个人,是我院的灵魂和基因。我院的组织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锤炼,并通过一代代成规院人的继承发扬,逐步形成了院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院最为宝贵的财富,团结和凝聚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将引领我院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笔者:对院下一步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展望,成规院要实现“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的目标应如何提升自己?

曾九利:从大的制度环境来看,事业单位下一步可能面临着体制机制的改革,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自身实力是最关键的,只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我院就会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练好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始终抓住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好务实创新体系,紧抓发展机遇,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相信只要做好这几点,我院就能从容应对,不断做精做强,最终实现“全国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