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下国内外大城市慢行系统构建及空间营造经验借鉴

1 背景与研究意义

公园城市是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其强调突出以生态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慢行系统是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在公园城市场景营造与实施举措中,明确提出构建具有多元体验的步行交通网、便捷舒适的自行车交通网、居民步行15分钟公服圈覆盖率达到95%等慢行系统发展目标。前期,我市已完成《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等系列公园城市、慢行交通相关规划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何在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下发展体现其核心价值、承载其核心场景的慢行系统,是我市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2 国内外人本理念下慢行系统发展经验借鉴

纽约、伦敦、东京、汉堡、旧金山、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城市有关慢行系统发展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可归纳为发展理念转变、慢行体系构建、慢行空间营造三个方面的内容。

2.1 慢行系统发展全面关注人的需求

在人本理念的引领下,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各大城市,从慢行发展战略制定到实施计划安排,处处都体现着“慢行系统发展更加关注人本需求”的理念。如纽约在慢行交通发展目标制定中,引入安全性及便捷性等居民满意度主观性评价影响指标加以控制,使得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朝着人们向往的方向推进。哥本哈根更是掀起“无车城”理念的热潮,将城市部分核心区域进行全面非机动化管控,城市空间资源归还于慢行,满足数以十万计居民在其间慢行的需求。更加关注人本需求是人本理念在慢行系统发展中的直接体现,使得慢行系统的发展以满足人的慢行需求为主要目的。

2.2 考虑多元要素促进慢行体系重构

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城市采用先进的数据技术分析方法,基于识别得到多元的慢行需求,提出慢行系统应走承载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路径。此外,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拓展慢行系统承载空间,综合考虑多种要素构建起多层级的慢行体系。

一是精确识别人的慢行需求,推动慢行系统承载功能向复合化发展。(1)精确识别人的慢行需求是慢行系统发展满足人本需求的根本前提。在居民慢行调查的基础上,融合手机信令、共享单车、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分析研究人的慢行需求已成为趋势。伦敦基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到的慢行特征,在海量手机信令数据捕捉到慢行人群,并结合用地数据、POI数据等分析,发现居民具有“便捷性、环境性、文化性、安全性、畅通性”五大类慢行需求。北京利用历年街景图片及手机信令数据,通过慢行空间环境演变对慢行意愿的影响分析,得到“特色化、优美化、历史化、安全化、智能化”五类居民慢行要求。(2)慢行系统承载单一通行功能已无法满足多元的慢行需求。在人本需求引导下,推动慢行系统走集交通、生活、商业等多功能复合化的发展道路,是在人本理念引导下发展慢行交通的关键。为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慢行需求,旧金山明确慢行系统应承载“交通、生活、商业、绿化、应急”5类功能。伦敦提出发展兼具“交通主导、历史传承、商务商业、综合服务、环境优化”五大功能的慢行系统,以全面、系统地改善人民慢行体验。基于慢行需求分析结果,北京提出融合发展具有“交通主导、生活服务、综合服务、稳静绿化、特色彰显”五种功能的慢行系统。

二是拓展慢行空间载体,构建多层级慢行体系。(1)街道空间是最常见的慢行系统空间载体。除街道空间资源以外,利用绿道空间和开敞空间作为慢行系统载体已成为趋势,这不仅能够提升慢行品质,还具有将城市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等优势。新加坡通过建设绿道和滨水步道网络,串联起城市商业、文化、市民、居住等中心,即提升慢行环境和品质,又提高居民利用生活、经济、文化、生态等资源的便利性,促进城市慢行比例上升60%。伦敦建筑前公共空间、微型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国王十字街上工业革命时期流传下来的百年路牌、雕塑、石坛。伦敦将国王十字街上各类带状、块状开敞空间对外开放,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不断增加,促使更多游客切身感受伦敦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伦敦城市形象。(2)合理构建多层级慢行体系,将慢行空间承载功能进行精细划分,有助于慢行系统充分满足多元需求,同时引导城市慢行空间精细化塑造。新加坡依据慢行空间所处区位、两旁建成环境、附近水道等级三大因素,构建起包括滨水慢行道I类、滨水慢行道II类、滨水风景道I类及滨水风景道II类在内的四类慢行空间体系。汉堡依据绿道空间规模、沿线资源整合度、距离城市中心距离三大因素,构建起含有绿道核心环、绿道外围环、绿道连接带三级功能体系的绿道慢行体系。东京根据开敞空间所具有的历史文物规模、重要度因素,构建起包括历史风貌街、历史长廊、历史保护区等在内的慢行开敞空间体系。

2.3慢行空间塑造由基本保障转向品质提升

一是慢行空间营造向精细化发展。(1)在慢行空间营造过程中,综合考虑将文化、历史、生态等资源融入其中,让城市拥有具有人文气息、历史底蕴、青山绿水的慢行空间。为传承杨树浦路的历史文脉,在慢行空间塑造时,基本保留了其百年来的空间尺度,并将街道沿线历史建筑、市政设施、事件等要素串联整合为一个整体,打造“杨树浦路露天博物馆”,使得人们能够在其中直接、生动地感受历史沉淀和记忆。(2)出台慢行空间营造导则,从断面优化、沿线建筑控制、景观设计等多要素多角度营造满足人本需求的慢行空间。北京《城市空间更新治理导则》推出“工具箱”式的城市慢行空间营造方法,在多层级慢行体系的指导下,详细阐述慢行空间融入当地文化营造策略,并对遮阳避雨棚、休憩座椅、商业外摆等空间设施元素设置条件及参数,提升慢行空间品质。

二是慢行空间营造向智慧化发展。通过对慢行空间设施进行智能改造,以便提供智能协助、安全维护、生活便捷、环境治理等智慧化服务。普及智能慢行系统、监控设施全覆盖、信息交互系统等,构建“安全、舒适、便捷”的智慧城市慢行空间。上海陆家嘴环路实现全街区骑行专用智能联动信号控制率100%,为骑行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提供独立的交叉口路权,同时结合陆家嘴金融产业聚集特点,智能信号控制牌还滚动提供最新新闻、股市走势、金融分析等相关信息。

3 对成都发展公园城市慢行系统的启示和建议

从发展效果看,纽约、伦敦、东京、汉堡、旧金山、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城市的先进做法确实起到促进优化慢行环境、提升慢行品质、促进慢行比例大幅上升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建议,认真吸纳国内外典型城市在慢行空间方面的相关经验,探究我市在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下发展慢行交通的方式方法。对此,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贯彻公园城市发展要求,促进慢行发展理念转变。

深入理解公园城市内涵,充分研究慢行系统体现公园城市六大核心价值需求的实现途径,确定公园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促进慢行发展更加关注人的慢行需求。

识别慢行人本多元需求,促进慢行功能复合发展。

一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利用居民慢行调查、手机信令、共享单车等数据融合分析,精准掌握识别各类型慢行活动特征与空间需求。二是以定量分析为依据,研判为满足慢行人本需求公园城市慢行系统应承载的功能类型。

拓展慢行载体多元资源,促进慢行系统体系重构。

一是深入梳理成都市现有空间资源,积极探索除城市街道空间以外的其它慢行空间载体,例如城市公园、绿道、建筑间公共空间等。二是合理制定技术标准,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指导构建多层级慢行体系,分担不同慢行功能、满足多元慢行需求。

促进慢行空间精细营造,促进慢行空间品质提升。

一是融入文化、历史、生态等资源,细分慢行空间营造要素,从空间横断面、设施要素等,对慢行空间进行全要素营造指导。二是研究智能技术在空间营造中应用,如5G通信技术对慢行空间营造带来的机遇和要求,促进城市智慧慢行空间的打造。三是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打造若干个成规模的示范性建设片区,带动全市慢行空间品质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