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前沿信息 (2020年3月至2020年4月)

一、规划政策及领导讲话

1、国家层面

(1)国务院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国发〔2020〕4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首批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另外,《决定》特别强调各省级单位政府要严格审查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特殊用地的占用,要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

(2)自然资源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是《土地管理法》重要的配套法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土地管理法》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自然资源部起草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主要修改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的效力和内容;二是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三是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统筹城乡用地计划管理,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用地自主权,将先行用地写入条例,简化建设用地审批的材料;四是巩固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成果,以维护农民权益为核心对土地征收程序进行了细化、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要求和程序、保障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益;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将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写入条例,包括土地储备的规定、完善临时用地规定、完善土地督察的法治保障等。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

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意见》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其中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532号]

通知指出,要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发改委统筹部署了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及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四大方面26条重点任务。

2、省市层面

(1)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2020年“规划攻坚年”行动实施方案

为促进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做好自然资源领域保障服务工作,经四川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2020年2月21日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根据部署安排,2020年四川将基本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纲,因地制宜推动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规划编制工作;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同步建设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2)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供场景给机会加快新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成办发〔2020〕34号]

为持续巩固成都建设最适宜新经济发展城市的先发优势,抓住疫后新经济发展机遇窗口,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释放城市创新活力,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编写了《供场景给机会加快新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以“供场景、给机会”为逻辑主线,以市场化手段将城市的发展战略、公共资源与企业的市场机遇对接融合,强化新经济企业创新产品(服务)的应用推广,释放发展机会。《政策措施》共9条,按照夯实场景突破基础、创新场景供给方式、厚植场景培育土壤分为三个方面。

(3)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的指导意见[成办发〔2020〕37号]

为支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建设高品质产业空间,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19年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成都市实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加强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提出明确新型产业用地(M0)类型、加强规划布局管控、严格实行准入管理、实施分类供应管理、强化项目履约管理等五大方面13条意见。

(4)成都市发改委发布《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2020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2020年3月12日)

为落实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委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决策部署,抓紧抓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2020年度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同城化发展尽快见势成效,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正式发布《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2020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计划推进实现规划蓝图共绘功能共享、共建同城化发展都市圈建设先行示范区,促进交通体系“同城同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等八个方面的183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聚焦建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围绕增强成德眉资区域“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四大功能,明确了同城化发展起步期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同步确立了八个方面30个领域的重点任务。同城化发展起步期总体目标明确,力争到2022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

(5)成都市发改委发布《2020年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计划》(2020年3月16日)

以“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为导向,聚焦疫情暴露的本地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和不足,优化14个重点产业生态圈,以成都都市圈为重点完善产业生态环境,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系统整合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以主导产业上下游、左右岸为脉络融合培育若干微观生态链,以重点关联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落地集聚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在都市圈范围内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划定产业功能区核心区,确保产业功能区建设早见成效。加大产业社区项目招引力度,力争2020年引进高能级产业化项目270个以上。合力构建成德眉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运用市场能力。强化产业功能区关键资源要素保障,探索建立天使基金投资容错机制。

(6)彭清华在成都市调研时强调当好“试验田” 走出新路子 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0年4月9日)

2020年4月8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前往成都市调研公园城市建设推进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于担当担责、积极主动作为,当好“试验田”、走出新路子,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早日向全世界展现成都现代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靓丽风采。

(7)范锐平同志在全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暨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20年3月30日)

2020年3月27日,成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暨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发展资源、增强服务功能、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城乡融合、巩固基层基础,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形成城市秩序、社区活力与城市能级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为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固本强基。

(8)范锐平率队调研锦城公园建设(2020年4月10日)

2020年4月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率队调研锦城公园建设并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他强调,锦城公园是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标志工程,是未来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深化改革创新,凝聚共识力量,加强场景策划、景观设计、产业植入,持之以恒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把锦城公园打造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9)范锐平率队调研天府锦城规划建设推进情况(2020年4月16日)

2020年4月15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率队调研天府锦城规划建设推进情况。他强调,“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天府锦城,是成都历史格局和风貌保留较好的文化本底,是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快推进项目规划建设,打造成都人“精神家园”、天府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

二、学术期刊论文分析

1、《城市规划》

题名:城市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实践与思考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2期

作者:陈志诚、樊尘禹

国土空间规划是当下中国规划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地方自然资源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立足厦门市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实践,在机构改革新背景、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下,对城市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进行思考与展望,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系统构建与规划实施两个层面,提出将城市设计体系、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规划实施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有机融合,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领城市空间规划序列,覆盖全域要素深化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体系,面向审批管理创新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体系,衔接开发时序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系,真正实现"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题名: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2期

作者:阳建强、陈月

文章将中国城市更新70年的发展历程基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与社会经济进程大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深刻揭示了城市更新活动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及问题产生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背景、代表性案例、更新思想、学术活动以及更新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各个阶段城市更新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全面总结与归纳了中国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时期的中国城市更新应倡导多维价值观、多元更新模式、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方向转型,以及通过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制度机制的创新,走向科学化、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论文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城市更新特定的诞生逻辑、阶段问题与经验教训提供有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探讨未来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题名:国土空间规划的维度和温度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1期

作者:庄少勤、赵星烁、李晨源

从“网红城市”现象分析入手,指出传统工业化规划运行体系存在的局限,着重探讨生态文明新时代如何把握时空新趋势、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发挥行业新作用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过程中,需把握时空演变的六个驱动维度;在数字化新时空生态中,应加快构建现代空间治理体系,建立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规划者应强化有机思维、用户思维、设计思维,在实践中丰富规划专业生态的维度,传导美好生活的温度。

题名:城市规划 70 年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1期

作者:杨保军、郑德高、汪科、李浩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发展的70年,是规划工作因应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和有力支撑,成就卓著的70年;是规划观念不断更新和调整,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与时俱进的70年;是规划类型不断拓展,积累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拓进取的70年;是规划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技术标准规范日趋完善,有法可依的70年;是规划技术方法不断进步,新技术广泛应用,日新月异的70年;是规划前辈艰苦探路,几代规划人前仆后继、拼搏奉献,书写传奇的70年;也是经历过坎坷与挫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可歌可泣的70年。展望未来,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当切实提升对接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能力。

2、《规划师》

题名: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全域全要素分类探讨

来源:《规划师》2019年第24期

作者:易斌、沈丹婷、盛鸣、李晨

全域全要素分类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文章面向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的要求,从人的活动出发,提出以人地关系为分类的总体原则;从"城市人"对城镇空间的使用特征着手,提出以功能混合为导向进行城镇空间细分;从"管理者"管理实施需求着眼,提出结合事权与管控方式对分类进行调校的新思路。该分类兼顾了"用途分类""预留规划弹性","面向管控实施"等要求,旨在为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域全要素分类提供一种新思考。

3、《国际城市规划》

题名:从改革到构建:二战后台湾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发展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第2期

作者:张和强、王欢、李晨、盛鸣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是国家指导空间布局的系统性前提。文章系统梳理台湾地区空间规划体系的几次重大变动,重点解析其中体系改革和体系构建两阶段法律体系、层级体系和空间管制的转变趋势。研究指出,二战后台湾地区的空间规划发展是从建设空间向全域空间、从城乡分治向城乡统筹进行的全盘整合过程,表现为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的循序发展。最后,文章基于台湾地区经验,从观念树立、法理保障、体系完善三方面对大陆深化空间规划改革提出建议。

题名:大都市公交导向开发的规划与政策:深圳与西雅图的对比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第2期

作者:林雄斌、徐媛、董美璇、林堉楠、黄赞、徐可

当前,大都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推进公交导向开发(TOD)和公交都市建设成为国内外大都市空间发展与交通战略的焦点。理解公交导向开发的融资、规划和政策等制定机制是评估其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受限于不同的空间和体制差异,TOD 政策及实施通常呈现不同侧重点,进而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文章以深圳和西雅图的TOD 政策为对比案例,探讨中美不同空间和体制背景下TOD 在发展理念、融资结构、物质形态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公交都市建设的内涵和优化路径。研究表明,与深圳市相比,西雅图TOD 政策注重轨道交通与低收入社区的融合,以政府补贴或鼓励市场参与来推进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规划、融资及实施等环节,注重“谁受益、谁支付”原则来推进轨道交通的多元融资,且注重利益相关主体的深入参与,以提升方案可实施性。基于此,我国未来公交导向开发应加强轨道交通与低收入群体的空间融合,推进轨道交通多渠道融资,并加强融资政策和规划方案制定的公众参与。

题名:真实+ 价值:欧洲空间规划的可视化语境支持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第1期

作者:赵珂、李忠蔚、夏清清

自然资源部成立后,以“空间规划”为核心的空间类规划体系将迎来新的变革。但空间规划作为新的具有综合性和统领性的规划类型,其编制体系、编制内容、编制方法等,在原有多项空间类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尚未修订之前,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针对“在不确定性条件中探索空间规划的确定性内容”这一命题,文章在已形成近40 年的欧洲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中, 发现“ 沟通协商”“富有交往理性的协商规划”是消除欧盟各国空间规划差异性的基石和理论基础,具有展现“真实”与“价值”双准则语境的“可视化沟通协调平台”是欧盟各国空间规划都具有的确定性内容和最重要的决策支持,并总结展望能同时体现“真实”与“价值”双准则的可视化语境营建方法,希望能为我国空间规划研究提供确定性的支持。

4、《中国土地科学》

题名: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律制度应对

来源:《中国土地科学》2020年第3期

作者:王志鑫

文章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政策是否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了需求与挑战,寻求相应的应对路径。研究表明: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政策不仅具有转化为法律制度的需求,而且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管制要素从生态环境转向生态空间,管制权利从旁落转向衡平,管制体系从管理转向治理。在借鉴域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法律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将“自然生态空间”概念及其用途管制政策转换成具体法律制度的应对路径:(1)树立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空间的法律理念,以支撑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2)制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法》,以保障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相关机制的顺利运行。

5、《自然资源学报》

题名:魅力国土空间:重塑区域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3期

作者:李巍、杨承兴、王录仓、冯斌、权金宗

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使我国的规划体系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与发展语境,国土空间开发方向已从生产空间为主导转向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相协调。如何将基于"三生空间"概念的传统国土空间认知提升到丰富文化脉络、生态特征、生活基础的复合魅力国土空间,如何对不同区域的发展进行侧重,杜绝对单一发展模式的盲目跟风,是国家和地方面临的共同重大主题。结合国土空间在历史与现实不同时期的发展表征和形成原因,在回溯空间认知过程、反思空间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魅力国土空间的概念与内涵,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魅力国土空间的关注焦点,从区域发展平衡、管控弹性调整、空间要素流动、发展目标优化等方面阐述了魅力国土空间的作用与功能。

三、国内外大城市规划动态

1、北京市

(1)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正式确立了北京“三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实施意见》明确北京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首都规划权属党中央,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建立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同时,《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目标和时间表,统筹“三级三类”,搭建全市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框架,统筹“四个体系”,形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闭环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2、上海市

(1)《上海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批复明确,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之一。要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加快建设浦东交通枢纽,新增铁路上海东站,构建机场与铁路一体化交通,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的直达交通联系,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加强对3个历史文化名镇、7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1处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2)《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草案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牵头,会同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作为市域层面专项规划,该规划充分落实和深化“上海2035”总体规划,兼顾战略性与实施性,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规划提出,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格局,完善由国家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等)、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为主体,以微型(口袋)公园、立体绿化为补充的城乡公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