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描绘城乡融合发展图景——《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技术规

1656901814341500.jpg

“诗书耕读林下,炊烟连着枝桠。花落白墙青瓦,依稀旧时人家”。

乡村,不仅是生存居所,更是人们的精神故乡,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在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决策部署,成都聚焦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乡村大美公园形态,彰显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展现巴蜀特色和蓉城气质。

为指导镇村地区项目建设与审批,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组织下,我院编制《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导则(试行)》(后简称:《技术规定及导则》)。《技术规定及导则》现已正式发布。

一、编制思路

围绕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和城乡融合发展,形成“33541”镇村规划管理总体思路,即“三个路径、三个转变、五个理念、四个维度、一张清单”。

1656901815355872.png

“三个路径”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包括:城乡融合发展、塑造大美镇村形态、营造乡村场景,彰显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和社会六大价值。

1656901815111366.png

“三个转变”旨在改变侧重于建设空间的传统规划管理方式。包括:由“聚焦建设空间”向“统筹三大空间”转变;由“刚性管控为主”向“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转变;由“镇村空间建设”向“公园场景营造”转变。

1656901815222345.png

“五个导向”体现镇村规划管理的总体要求。包括:坚持系统思维、彰显时代特征、体现实用好用、尊重地方特色、注重美学表达。

1656901815130278.png

“四个维度”为本次修编镇村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框架。包括:空间布局、建筑风貌、景观环境、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明确乡村及镇区规划管理需遵循的共性要求,体现自然有序生长、川西地域特质、成都田园特色、天府文化内涵。

1656901815103276.png

二、主要规划内容

《技术规定及导则》充分考虑乡村和镇区在功能、规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控与规划引导。

结合乡村地区建设项目布局灵活分散、形态不规则等特点,按照“五原四不”的要求(即保护原乡生态、协调原乡风貌、倡导原乡材料、延续原乡文化、尊重原乡居民和新村民;不挖山毁林、不造湖填塘、不大拆大建、不崇洋求大),对乡村民居、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产业项目、设施农业、农村道路、市政及公用设施等不同项目类型,从空间布局、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等方面进行分类管控及规划引导。

1656901815791784.png

其中,乡村民居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满足集约节约用地、便于公服配套等要求,以农村新型社区等集中居住方式为主。乡村民居建设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体现组团布局、川派民居、舒适宜居的特点。

1656901817670435.png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应结合村民生产生活、产业发展、日常交往等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状建筑,体现功能融合、特色鲜明和以人为本的要求。

1656901818472144.png

乡村产业项目遵循规模适度、集约节约的原则,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提炼本土民风民俗,在与自然环境和现状建设相协调的基础上,鼓励创意表达,体现灵活自由、协调创新、多元活力的特点。

1656901820654513.png

设施农业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体现集约节约、整洁美观和场景叠加的特征。

1656901821154914.png

农村道路应在尊重自然环境与农田肌理的基础上,串联生产、生活、游憩等主要功能,融入周边山林、农田、溪流等自然环境,在保证规范、节地和安全的前提下,体现尺度宜人、乡土质朴、田园郊野的特点。

市政及公用设施按照“保护耕地、安全适用、美观协调”的要求,遵循区域共享共建、有机衔接的原则,在满足安全防护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应用绿色新能源和新兴技术,因地制宜配置各类市政及公用设施,保障人们生产生活水平。

1656901824134043.png

镇区按照“三适宜、两统筹”的要求,细化完善建设项目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规划控制指标,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规范化管控,从建设用地、建筑形态、景观环境等方面凸显镇区相较于城市地区更加低密舒缓的形态特点。

三、特色亮点

1.突显公园城市乡村特色,避免简单“一刀切”

《技术规定及导则》在空间布局、建筑风貌、建筑高度等方面尊重资源禀赋、自然地理、产业发展、空间肌理和文化习俗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区域特征、发展阶段的规划管理需求,实现蜀风雅韵、百村百态的差异化发展。

2.采用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以提升规划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刚性约束,增强安全防控能力和弹性适应能力,推动城乡精明增长,有力支撑乡村国土资源的开发保护更为安全、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另一方面注重弹性引导,主动适应乡村地区多元化、灵活化的建设发展需求,着力塑造乡村特色。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地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等实际情况,为各类创新表达、各种特色需求留下空间,支撑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3. 创新形成提升乡村地区管理实用性的成果表达方式

《技术规定及导则》转变传统规划管理标准条文式的表达方式,立足成都乡村地区的地域差异和实际情况,采用接地气的表述方式总结乡村规划管理要点,凝练全市对城乡融合发展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理解与共识。通过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形成更为直观的画册读本,让人们愿意看、看得懂、懂操作。


《技术规定及导则》下载链接:

http://mpnr.chengdu.gov.cn/ghhzrzyj/qtwj/2022-04/29/c7d0cbaf33164ba188445e8d6df6cf38/files/e0799abfc70d41068e106b49dad2ca9f.pdf

 

项目组成员:唐鹏、高菲、张毅、李永华、付洋、袁铃惠、程丽颖、何钰桢、陈建滨、卢琰、高梦薇

文案: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