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前沿信息 (2020年5月至2020年6月)

一、规划政策及领导讲话

1、国家层面

(1)《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相关内容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高度评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特别是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大会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审议通过民法典等。其中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规划相关重点工作包括: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

(2)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2020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91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改革2020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通知》从“总体要求”、“配置方式”、“激励政策”和“监管考核”四个方面阐述。“总体要求”中明确要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既算“增量”账,更算“存量”账,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坚持分类保障,对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在用地批准时配置计划指标。对未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以当年处置存量土地规模作为核定计划指标的依据,加大存量盘活力度。“配置方式”中明确对于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在批准用地时直接配置计划指标。包括: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用地;纳入省级人民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的单独选址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产业项目用地。对于未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配置计划指标与处置存量土地挂钩。其中,对2017年底前批准的批而未供土地,按处置完成量的50%核算计划指标;对2018年以来批准的批而未供土地,按处置完成量的30%核算;对纳入本年度处置任务的闲置土地,按处置完成量的50%核算。“激励政策”明确要落实国务院大督查奖励,继续实施“增存挂钩”,全力支持脱贫攻坚。“监管考核”中明确要依法依规批准用地,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严格监管考核。

(3)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2020年06月03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在全面分析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基础上,编制《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前该规划已经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从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的形势,深入分析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具体包括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方面。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的原则下;提出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等规划目标;并进一步明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具体包括: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等重点区域;最后从加强党的领导,加快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四个方面明确保障措施。

2、省市层面

(1)《2020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相关内容

5月9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成都举行,省长尹力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一年来政府所做的工作和成效:大力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区域协同开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呈现良好势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成效;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尹力省长在报告中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同时,报告部署了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建议,主要包含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创新,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兜住民生底线和持续加强公共服务,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2)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6月6日)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就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其中与规划相关的重点内容如下:

l  加快发展“4+6”现代服务业

转型发展商业贸易,创新发展现代物流,积极发展金融服务,融合发展文体旅游,推动四大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促进六大成长型服务业做大做强。

l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发挥成德眉资同城化优势,带动川南、川东北经济区与重庆相向发展,聚焦“4+6"重点声立,打造一批川渝毗邻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l  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打造新型消费载体,实施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工程,鼓励经营困难的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老旧工业厂区等依法依规改造为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新型消费载体;培育消费中心城市,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3)《2020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相关内容

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5月14日召开。罗强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19年工作:

l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围绕构建“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优化调整66个产业功能区、14个产业生态圈规划布局。

l  持续完善功能品质,公园城市加快成型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充分考虑生态价值,完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导则编制,举办首届公园城市全球论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加快推进城市“东进”,高质量编制完成东部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l  持续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成效显现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落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报告指出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实施“六大行动”,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报告对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

l  提能级、促合作,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深化合作唱好成渝“双城记”。

l  稳增长、提质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聚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8大消费场景;做优都市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重点改革和共享平台建设。

l  强功能、优环境,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全域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努力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商宜居宜游。

l  优布局、促开放,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坚持“突出南向、稳定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实施稳外资外贸行动,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4)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成办发 [2020]53号)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新消费,构筑新场景,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方案》主要任务有六点:第一,通过推进八类消费场景建设,强化新场景项目策划招引建设,评选公布新场景网红打卡点,三个举措打造美好生活消费场景;第二,通过加快布局直播电商,推广非接触型消费,支持传统商贸业数字化转型,拓展“云体验”服务消费新空间,四大举措创新在线消费新模式;第三,通过提质发展跨境消费,大力发展订制消费,深度发展农商文体旅融合消费,三大举措发展消费新业态;第四,通过引进培育品牌首店,传承创新特色小店,提档升级社区生活服务,发展繁荣夜间经济,激发城乡周末消费,促进高端时尚消费,六大举措培育消费新热点;第五,通过培育智能消费产品,推广绿色消费产品,丰富共享消费产品,三大举措推出消费新产品;第六,通过政企联动消费惠民活动平台,线上节会活动平台,两大举措搭建消费活动新平台。

(5)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产业功能区改革创新赋能方案》的通知(成产领办〔2020〕8号)

《方案》指出,对产业功能区改革创新赋能有利于国家战略和试点示范任务落地落实,有利于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有利于产业生态圈协调发展。同时,指出赋能要坚持改革创新任务与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相匹配,改革创新目标与产业功能区功能定位相匹配,改革创新区域与产业功能区区位布局相匹配。最后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实施,坚持动态调整等工作要求,并明确产业功能区改革创新赋能清单。

(6)范锐平同志在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现场办公会上的讲话(2020年6月)

2020年6月,范锐平同志现场调研了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并召开现场办公会。会上指出,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们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守护好成都人世代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大力实施“西控”,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三年来,西控区域控出了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控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控出了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控出了大美公园城市新形态。同时,“西控”工作和西控区域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质效不高,二是优势资源转移不够,三是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严峻,四是城乡功能设施不足。

会议还提出,要深刻把握试验区建设对西控区域打通要素通道带来的重大机遇,整体价值抬升带来的重大机遇,形态提升带来的重大机遇,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突破带来的重大机遇,努力将西控区域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天府生态涵养地、宜居生活栖居地。同时强调在城乡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社会融合五个方面要先行先试。

(7)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2020年6月份重点工作安排》(2020年6月3日)

一、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对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我市重要平台、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纲要。持续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

二、继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开展违建别墅问题“五张清单”挂牌整改和“五回查”查漏补缺。继续做好全市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情况摸排工作,出台《成都市“东进”区域耕地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方案》。

三、推进成都东部新区建设,配合做好东部新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加快完成首批向产业功能区下放市级管理事项清单,出台《成都市高品质科创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四、高质量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筹备第二批和第三批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项目库,加快推进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百个公园”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迎检工作。

五、统筹推进一环路东半环道路、天府大道北延线及成自泸高速入城段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通乡通村硬化路破损路面整治。完成国家“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启动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优化《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更新总体规划》。

二、学术期刊论文分析

1、《城市规划》

题名:用途管制中相邻关系的重构——先占原则vs克死定力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5期

作者:何明俊

用途管制本质上是对土地发展权配置,对相邻关系的规范以及对空间利益平衡的莞城。相邻关系是一向在用途管制中界定、保护与激励土地使用的重要制度、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基本制度。相邻关系是民法中的概念,以规划为依据的用途管制改变了相邻关系的界定方式与表现形态,其界定由民法范式转向了公法范式。用途管制重新界定了相邻关系。规划并没有完全界定相邻关系,所留在公共领域的部分则是按照排队原则进行配置。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土地使用效率的提升需要基于公平的相邻关系的制度设计。在相邻关系的界定中,以公法规范为主体的用途管制并不排除民法规范和公序良俗的运用。

题名:“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5期

作者:洪亘伟 吴嫚菲 刘志强

乡村“农业去中心化”背景下,重塑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维护农业和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双重意义。研究在分析“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长三角地区乡村农业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重要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态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2)协调关系发展类型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农业发展是根本动力;(4)乡村“农业去中心化”需要避免农业发展“去乡村化”;(5)提出从区域视角重构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空间规划路径和调控策略。

题名: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合作——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机制演变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5期

作者:韩文超 吕传廷 周春山

应用“城市政体”理论,对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动态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引起更新策略、法令及实施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不同的整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城市更新领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政体”,可分为“管制型”、“增长型”和“服务型”3个阶段。台北市城市更新由早期“政府主导”模式演变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是其内在动力,并通过城市更新实践在城市空间上得以体现。认为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多元合作机制的积极性,尤其应重视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

2、《规划师》

题名:广义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思与应用

来源:《规划师》2020年第7期

作者:李启军

在效率导向的快速城镇化阶段,规划传导中传统公共空间被“逐层缩减”,规划布局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成为“配套角色”,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在空间的规划供给方面体现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基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人的社交需求升级,文章从人性化尺度视角初步探索了基于广义公共空间理念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范式。广义公共空间强调公共空间从传统的纯物质视角向人性尺度能感知的广义功能视角转变,认为单元式的弹性空间组织模式是未来城市开发建设和有机更新的可行路径。文章基于深圳坝光地区的规划实践,初步验证和展示了广义公共空间理念的实际规划效果。评价化后面量胡居代表性强、空间精度高、易定期获取胡数据为主导;(

题名:市县级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优化

来源:《规划师》2020年第8期

作者:傅幸之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双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农业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中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注重普适性,在进行市县级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时针对性不足,评价指标因子数量较少,评价精度不高。文章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识别市县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其次,选取代表性强、空间精度高、易定期获取的数据作为评价指标,再依据指标数值与现状耕地质量的相关系数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进行集成评价确定农业生产适宜性。从评价结果来看,优化后的评价方法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能够突出地方特色、提高评价精度,能够更好地引导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评价化后面量胡居代表性强、空间精度高、易定期获取胡数据为主导;(

题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策略及实践

来源:《规划师》2020年第8期

作者:陈江碧 樊亚明

文章从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组成和特性出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要求,提出在尊重自然本底的基础上促进三生空间融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技术框架和规划策略,并以桂林市沙河片区规划实践为例,综合分析评价其生态系统现状,结合生态网络空间构成要素特性开展网络本体和网络区域构建,最终形成生活、生产、生态三大功能空间关联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规划,为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3、《国际城市规划》

题名:迈向国土空间规划框架法_南非_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法_的启示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6月11日网络首发

作者:张忠利

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法,立法模式问题不容回避,这关系到国土空间规划法与现行法或其他拟制定法律的关系问题。南非2013 年《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法》以南非空间规划体系法律化为核心内容,以框架法形式实现了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的一体化立法,对我国具有较强参考和借鉴价值。该法在实现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目标的同时,也降低了多法并存情形下法律制度衔接、协调和适用的难度。借鉴南非立法经验,本文建议我国采用框架法模式对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管理进行整合立法,制定一部在内容上涵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三个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法,以促进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管理法制体系化。

题名:全球化背景下多主体推动的滨水区更新——以德国科隆莱茵瑙港为例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5月18日网络首发

作者:李子枫 黄耿志 薛德升

滨水区更新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港口商业活动因为已不需要直接联系社会和靠近市场而被迁移到远离城市中心的空间,由此在城市中心区留下了废弃滨水区亟待重新利用和开发。德国科隆莱茵瑙港滨水区的更新呈现出在全球化影响下的综合城市更新特点,反映了政府和地方积极应对全球化,及时采取措施重构空间功能和城市形态的能力。项目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方参与合作机制,将公私投资和利益相关者纳入到更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多方合作的决策体系,使规划方案成为多方博弈后达成的共识。该项目展示了一种社会和市场的合力。

4、《中国土地科学》

题名: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反思与重塑

来源:《中国土地科学》2020年第4期

作者:郑红玉 吴次芳 徐忠国 黄建洪

文章基于“演化— 反思— 重塑”的基础逻辑诠释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观。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方法。发现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土地从自然物、生产资料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土地内涵表面上从一元拓展为多元,土地价值认知本质上从广纳趋向收缩,经济价值成为主导;土地在满足以经济驱动的人类需要的价值标准中成为“财富增长的机器”,其自然属性被忽视,商品属性被强化,土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大,成为影响土地价值量的关键约束;从“人”的利益衡平、“地”的功能协同、“人地”的价值共生三个维度重塑土地价值认知,形成以“人”的认知秩序为基础,“地”的本体完善为核心,“人地”价值统一为旨归的土地价值认知体系。研究结论: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以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单一向度的土地价值认知难以匹配生态文明价值取向,重塑多维系统的土地价值认知,以适应新时代空间治理需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自然资源学报》

题名: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5期

作者:张悦悦 李翠珍 周德 夏浩

乡村振兴的实施使得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应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博弈均衡分析和实证案例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演变。研究结果显示:(1)1949 年至今,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主体数量增加,博弈关系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多向化;(2)乡村振兴时期主要有六种博弈关系,并探讨了案例村实施下山脱贫、发展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进驻、城市居民促进农村发展四种博弈决策过程;(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地区发展应关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协调、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等问题。乡村振兴中应注重实现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最优均衡,降低各方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并寻求多方利益平衡。

三、国内外大城市规划动态

1、上海市

(1)上海市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为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办法。近日,上海市核发了世博文化公园某地块的《建设项目用途管制规划许可的决定》,一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今年1月,上海核发了华新工业园区某地块项目《建设项目用途管制规划许可的决定》,在全国首创性地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文核发,实现了“零”的突破。

而此次以世博文化公园为试点,将划拨决定书内容纳入建设项目用途管制规划许可批准文件,做到划拨土地项目用地规划许可和工程规划许可审批“合二为一”,进一步实现了项目类型全覆盖。

下一步上海将在“一文两证”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文一证”,继续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上海方案”。

2、广州市

(1)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打造精品工程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城市建设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精雕细琢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广州当前正着力实施建设精品工程行动。6月15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打造精品工程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精品工程应具备设计要素、科技创新要素、绿色节能要素、安全要素、质量要素、功能要素等“六要素”。方案还提出精品工程的两大方向,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示范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绿色宜居城区;深化信息化技术在建设项目全周期的应用,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和智慧城市提供技术保障,促进建筑业向绿色化、信息化转型升级。

3、深圳市

(1)深圳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关于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盘活空间、提质增效、集约发展”的工作部署,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起草了《关于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深圳市政府同意,已于近日印发实施。《实施方案》的出台,宏观上为深圳加快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时间表、路线图、计划书。

《实施方案》的亮点和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工业区进行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全面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持企业长期投资、稳定发展,建立科学精准、高效落地的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机制;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在试点项目中充分运用“案例+政策工具箱”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