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

一、   规划编制背景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深度城镇化”阶段,在解决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城市品质提升及城市特色塑造。近年来,成都的“大城市病”不断凸显,出现城市形态不美、开发强度过高、建筑尺度过大、产业层次不高等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

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规划局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思路,全面开展规划工作,分类分级细化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573781173351440.png

1573781235686399.png

1573781253194331.png

二、   规划编制历程

基于此背景,《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于2017年7月全面完成,《成都市实施“中优”战略规划导则》于2017年9月完成,2017年7月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中优”五年行动计划》、《“中优”城市空间形态优化五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中优”疏解非核心功能》等一系列后续工作。

三、   主要内容

1、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降低开发强度。根据总体城市设计确定“两轴两环、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山水相融”的城市总体格局,优化城市形态分区,形成差异化管控区,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将原五个形态分区调整为核心区、一般地区、特别地区。

1573781330951819.jpg

图3-1 形态分区优化示意图

降低建筑尺度。加强成都市城市形态精准规划,精细化管控,通过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及详细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加强城市建筑尺度管控。


1573781384293390.png

图3-2 滨水地区建筑形态控制示意

1573781403943686.jpg

图3-3 四边建筑形态控制示意

降低人口密度。按照规划方案降低住宅基本容积率,“中优”区域内可调减规划人口175万人,调减后规划人口约为1165万,规划人口密度从1.58万人/平方公里调减为1.37万人/平方公里。

1573781432286892.png

表3-1 住宅基准容积率调整前后对比

1573781446219289.png

表3-2 商业基准容积率调整前后对比2、提高产业层次

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极核。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化功能体系,强化“中优”区域“五中心一枢纽”的核心功能,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极核,提升产业层次。“中优”区域主要承担功能总部、区域性营运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先进生产服务业中心、先进科技服务业中心、时尚产业聚集区、国际化交流区及生活区、信息中心和交互平台等核心功能。

疏解非核心区功能。“中优”区域逐步调迁一般性制造业,禁止新增布局低端性生产性工业;逐步外迁内批发市场,一般仓储,物流(配送站除外);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调迁中等职业教育。

优化现有产业业态。优化现有工业业态,工业用地主要用作工业研发、工业总部、工业营销功能使用;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含商兼住、住兼商项目中的商业、办公部分)应当严格按照规划用地性质及规划许可开发、建设、销售、使用,严禁擅自改变为居住用途;加强对新建住宅建筑底商的控制,商业宜独立设置,逐步转变现状住宅底商低端业态,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加强特色街区的打造,注重产业特色、人文环境和街区实物,细分消费人群,营造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特色街区。

注入新兴业态,提升产业层次。从新产业培育入手,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圈,注入新兴业态,提升产业层次。主要为培育特色产业生态圈、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泛成都历史文化创意街区、建设泛城市绿道的休闲旅游体验区、建设泛成都中心的商业商务服务区、发展区域性功能总部。

1573781489345114.jpg


图3-4 提高产业层次示意

3、提升城市品质

塑造特色。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特色,分片区确定风貌特色;保护特色风貌片区及特色风貌街道;强化城市天际线及色彩管控。

完善配套。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标准,建设一批大型公共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改善交通。形成以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多网融合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推进“街区制”;理顺城市路网体系,通过增加“街巷”进一步强化路网功能,形成外通内畅的道路系统,实现“街区制”,“中优”区域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

提升环境。提升水网体系;构建河、渠、湖、湿地的复合水网体系,并改善水质;“中优”区域增加小游园、微绿地;打造天府绿道。

彰显文化。构建“中优”区域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加强历史城区格局保护;提升打造浣花溪、少城等文化片区。

1573781549104007.jpg


图3-5 提升城市品质示意

四、   特色创新

1、创新规划组织——协同统筹推进。

提出“谋划—规划—计划—行动”四步走,规划编制与管理全程紧密协同的工作方法。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指引下,建构“谋划—规划—计划—行动”全过程规划路径,从规划方案编制、到市级各部门五年行动计划制作、到遗留问题梳理、到创新工作总结等环节中,配合规划管理完成了大量协同工作,是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紧密契合的一次工作方法实践。

1573781579585920.png


图3-6 编制各部门各区“中优”五年行动计划

工作内容社会关注度高,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总体工作在市领导及相关部门中得到了广泛赞誉。

2、创新规划方法——开展精准规划。

结合“中心城区容量研究”、“中心城区商业规划研究”等,提出适合成都本土特征的降低人口密度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1573781610168254.jpg

图3-7 以量定型,运用数据模型,创新城市设计手法

基于中央提出的存量规划导向,建设宜居城市目标,规划深度研究了城市容量,通过存量空间测算、案例对标、设施评估等方法研究适应成都的强度分区,并通过风道、四边等管控方法,以量定形,修正形态分区,应用于规划管理。针对人口密度提出“空间腾挪+产业调迁+人口政策”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为下一步发改部门制定产业政策、“疏解非核心功能”,公安部门制定人才落户政策等具体工作奠定了规划支撑。

1573782851545556.jpg

图3-8 建立“一控规两导则”管理制度,补全空间形态管控

五、   规划意义

《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是“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首个完成并稳定的规划成果。形成的《<成都市“中优”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中优”城市空间形态优化五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成都市实施“中优”战略规划导则》等一系列成果有效指导各区编制和优化发展战略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