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

项目名称:成都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

获奖情况: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一、背景及思路

成都中心城区位于成都平原中部,地势平坦,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新区建设千城一面,城市格局愈发模糊。成都拥有2300年的筑城史,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城区历史格局尚存,而老城风貌欠佳,城市特色湮没,成都的城市记忆和历史韵味正在逐渐消逝。同时,“一展齐、一般高、一个样”均质化的城市形态问题突出。较高的开发强度使得建筑尺度和建筑高度失序,城市整体宜居品质不高,急需城市空间形态转型升级。

本次规划结合成都中心城区“格局不显、形态不优、特色不彰、品质不高”的现实问题,围绕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落实市委“三降两提”的总体战略思路,以让成都“形象更鲜明、魅力更凸显、生活更美好”为总体目标,以“强格局、优形态、塑特色、保品质”为重点,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1547534088725515.png

图1 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技术框架

 

二、主要内容

(一)强格局,确定城市格局结构

根据山水人文要素分析,在市域“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总体生态格局基础上,构建中心城区“一轴一环、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四山六水”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凸显自然和历史要素对城市边界限定和组团分隔作用。同时,划定各格局要素的空间边界,制定建设控导要求,作为重点管控范围,指导下一层级城市设计。

1547534088314433.jpg

图2 中心城总体空间格局 

(二)优形态,构建城市形态蓝图

规划坚持“三降两提”,即: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以设施容量和宜居尺度重新界定城市形态分区,确立形态基准模型,下调原基准强度约30%,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坚持“望山见水、透风见绿”的理念,结合各建设强度影响要素GIS叠合权重计算,控制临近山体、河流、公园、历史文化片区的“四边”区域高度,同时针对成都静风频率较高的特性,通过CFD风道模拟技术,明确城市主次通风廊道,建构“主次清晰、高低错落”的总体城市形态蓝图。在此基础上,确定城市天际线、风貌分区、色彩分区和标志体系,分区或分类施策,构建起“多样协调”的城市景观风貌体系。

(三)塑特色,建立特色空间体系

通过对成都城市特色内涵的研究,规划确定了“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整体特色定位;确立了中心城特色空间体系,包括“风貌片区、特色街道、成都记忆、锦城步道、宜居水岸、景观大道、城市阳台和都市客厅”;建立各特色空间要素名录,按照“凸显文化内涵、强化形象感知、倡导慢行交通”的策略,制定了各特色空间要素建设引导要求。

1547534088101339.png

图3 中心城区特色空间体系

(四)保品质,提炼空间品质要素

规划以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为目标,通过专题研究,总结概括了公共空间品质的四大特征,包括“街区尺度合理宜人、公共界面线条优美、开敞空间步行可达、街巷空间富有活力”。梳理并建立了符合成都特色的空间品质要素库,对建筑风貌、建筑轮廓、屋顶形式等提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要求,作为后期管理精细管控的技术支撑。同时,规划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推进旧城有机更新,开展老旧院落整治、棚户区改造、小游园、微绿地建设等,优化存量,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三、特色及创新

(一)探索城市转型时期的总体城市设计思路和方法。

本次规划突破常规套路,不再按照传统要素梳理式的方法开展总体设计,而以突破城市转型发展瓶颈,解决“城市格局不显、形态不优、特色不彰、品质不高”等问题为突破口,以“提升城市整体宜居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按照“强格局、优形态、塑特色、保品质”的思路建立整体框架。在格局层面,保护并强化自然山水和历史格局,同时,梳理城市通风廊道,按照以气定形的思路,确定城市总体空间骨架。在形态方面,坚持以量定形,科学确定城市开发强度,按照“三降两提”的思路,构建平原城市“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的整体形态意向。在特色方面,通过大数据及广泛调研,提炼城市特色空间载体,划定特色片区,建立城市特色景观体系,从区域层面强化特色感知;在品质方面,对一般区域制定管控底线,保障城市公共空间基本品质。

(二)形成一套适宜成都特色的精细管控体系。

首先,完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形成《城市编制规程》,构建了“市级总体城市设计—区级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地块详细城市设计”的四级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同时,在原有通则式地块化的城市形态管理方式上,通过修编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将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内容转化为可视化、可量化的公共政策,以“一张蓝图”逐层深化和“一套导则”逐块细化的管控方式,修正通则式管控带来的精细化不足问题,提升城市设计的规划效力。最后,通过开展专题研究,梳理并构建一套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为目标的城市设计要素,纳入规划管理,优化细化管控体系。

(三)践行“开门做规划”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方法。

规划坚持“百姓是真正的城市设计者”,开放协作,将城市设计作为媒介传递城市形态、城市气质、城市魅力的共识。在设计初期开展“邀您一起设计城市”等公共参与活动,邀请外地游客、本地市民参与规划,共同筛选城市特色要素;在设计中期,制作易读的卡通成果宣传册,由地方媒体全程追踪报道,邀请市民谏言;在规划完成后,呼吁市民广泛参与各专项规划设计过程,逐步建立起民众“初参与—精参与—自参与”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四、实施效果 

在本次总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成都市陆续编制完成了各区级总体城市设计、各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等,总体城市设计的要求通过各级城市设计得以有效落实;中心城区历史地区、特色街道等多个特色要素专项规划也相继完成,极大彰显了成都文化和都市魅力。同时各形态、品质要素有关要求已纳入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新出让地块指标已按总体城市设计“降容”后的要求执行。随着部分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实施,塔子山、环城生态区等四边区域整体形态也得以有效控制。

1547534088461946.jpg

图4 中心城总体鸟瞰图

总体城市设计期间,专家、媒体、社会公众等全面参与,有效促进了全社会形成对于城市形态和城市魅力的共识,大力推进了成都市城市设计工作的进程。“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城市转型发展时期,为探索通过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解决千城一面、特色危机等城市形态问题,提升城市宜居品质,贡献成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