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01 公园概况与项目缘起

“一山连两翼”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核心空间、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最大载体。龙泉山山湖掩映、林田交错、山城互望,是成都市民千百年来踏青赏花的胜地,更是东进南拓战略下未来“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和市民游客喜爱的生态乐园”。

图片

图1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区位

作为成都中央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面临如何做好开发强度管控、减人减房、增绿增景等既有难题;也须处理好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关系,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建成山水林田湖草城村生命共同体城市森林公园。

从总规确定公园保护和景观体系等基调,到国际咨询各区域特色节点的打造,都需要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落地实施途径。区别于一般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龙泉山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是以生态空间为主角,以生态修复为主要目的、以全域综合整治为主要抓手,对全域要素作统筹协调的专项规划。

02 破题思路

既有优秀规划成果的延续、新时期全域全要素协调统筹的要求,问题多、实施难,化用“新发展理念”来破题。

一是协调,山水田林湖草城村,管委会与区市县,全域全要素全主体都要协调。二是绿色,双碳为纲,增绿增景,全面提升龙泉绿心的生态本底。三是开放,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打造居民市民游客喜爱的城市会客厅与生态乐园。四是共享,从人到动物植物,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不仅是人的乐园、也是动植物栖息的天堂。五是创新,通过机制体制创新,长效化保障规划方案落地实施。

03 规划路径

3.1 路径一:创新调研方式,扎实认知基础

纵然有一路跟踪服务积累的经验与认识,项目组仍按照新要求、采用新技术,再次建立起对龙泉山的全面认识。宏观层面上,利用三调整体研判,提前发现问题;中观层面上,利用无人机航拍与图斑定位技术,实现对三调的按图索骥,建立对龙泉山各类要素的直观认知;微观层面上,下田野、钻林子,代入农民、市民、植被、鸟兽视角,全方位了解各类主体需求,从而重新建立起对龙区山的全面认知,不仅明用地现状之差,也晓林地优劣之别,更清楚农民生活之所需、动物栖息之所求。

图片

图2 规划调研方式示意

3.2 路径二:强化专业配合,深化林地分析

立足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根本“生态”,项目组第一次从林业专业切入,引入遥感影像与林业一张图数据,以规划思维统领整合林业、农业、土地等专业,全面分析评价龙泉山全域生态资源本底,科学判别“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区域,确定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与农业保护格局,优化公园三生用地布局,更深层面地推动多规合一。

3.3 路径三:视角转换,以人为本到以生境为本

延伸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在代入居民市民视角同时,更加强调保护提升鸟兽鱼虫栖息空间,通过林带断点连接、布局候鸟踏脚石、走兽迁徙桥,控制设施桥隧比等方式,重塑公园群落结构,构建局部成片、指状延伸的生境网络,全面提升公园生态本底。在确定公园生产生活游憩布局方面,也时刻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考虑耕作半径设置来聚居点,还是引入乡村振兴产业时强调创造本底就业机会、亦或者建立群策共享的公园设施建设机制,都始终力图通过规划的画笔令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图片

图3 以人为本的规划方案

3.4 路径四:运用全域综合整治思维,优化全域三生格局

在耕地保护优先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下,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赋予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特色节点、绿道体系等优秀规划成果新的落地途径;以科学的分析评价为基础,将3大功能分区细化为6大整治修复分区,并以整治修复分区为空间框架,以主导功能为总体引领,差异化、有重点地开展生态修复、农用地整治及建设用地整理,科学推进公园减人减房、增绿增景,并形成全套技术方法,使得生态空间系统更完整,农业空间更集中连片,建设用地更节约集约。

图片

图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

3.5 路径五:创新治理模式,支撑规划实施落地

一是探索分级联动、事权对等的管理协调机制,创新提出了“1+5”的开发强度协调机制,通过预留新增、交易增减挂钩开发强度的方式,建立起以管委会为核心的开发强度跨区流转机制,为公园设施配套和城乡建设留足弹性空间。二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式,通过探索碳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实现区域协调共同发展,共建低碳城市森林公园。三是探索统一管理、平台化运营的建设开发模式,明确统一管理主体,建立政府控股、市场资本参与的平台公司,统筹形成合力,加速森林公园的建设打造。

04 小结

保护不排斥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保护要结合新理念,体现时代价值内涵。承前启后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是我院继续陪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共同成长的新起点,项目组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通过规划的画笔支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