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

项目名称: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
获奖情况: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15年度四川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一、规划背景

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进一步突出”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水平“这一主线,规划通过“保护生态与基本农田,提高区域中心地位和辐射能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产业转型、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彰显特色与文化、强化区域统筹与合作”七大战略,实现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和创新
(一)探索了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框定总量,优化结构。在各市总体规划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基础上,不做增量规划,转变为以结构优化为主。按照“优化平原,发展丘区”的发展策略,重点突出龙泉山东侧城镇走廊的发展,缓解城市群中西部地区生态和环境压力。

图1 成都平原城市群空间结构

二是限定容量,划定红线。规划坚持底线思维,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人口不超过4300万人,并首次在城市群层面划定生态红线,强化城市群层面的总体格局控制。

图2 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红线划定

三是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因地制宜,分类引导,确定了城镇化优化提升区、重点发展区、稳步推进区和控制发展区四大策略区域,明晰差异化发展路径。

图3 成都平原城市城镇化发展格局

(二)控制和引导并重,探索了城市群规划的新思路

管控上,规划通过CA元胞自动机模型提出重点管控成德、成眉、成资三大邻接地区,避免粘连发展;通过“负面清单”的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上,通过自下而上筛选出产业合作路径,推进合作体系建设;并对次区域的空间结构、城镇职能等进行指引。

图4(左)CA元胞自动机模拟建设用地增长     图5(右)成德邻接地区空间管控

(三)借助大数据和新数据分析,科学确定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

规划首次运用夜间灯光指数,采用“平均灯光强度”指标,科学识别出次区域中心和重点镇,并通过高速路车流灯光强弱判识城市联系强度,形成发展走廊。同时,综合运用百度、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百度信息检索量、旅游热点模拟等进行空间分析。

图6灯光数据辅助空间分析

(四)区域联动,创新区域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

规划在已有成都经济区联席会制度基础上,提出成立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区域性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