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南区综合交通提升规划

项目背景及意义

为了提升公园城市出行幸福感,成都市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方案,将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工程作为其中重要领域,明确提出通过完善构建通勤体系,实现让职住更加平衡适宜、出行更加便捷舒适,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心美好。

同时,高新南区人口就业岗位集聚,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和全市电力数据测算高新南区常住人口为120万(按人均居民用电量67千瓦时/月核算),工作人口总量为136万,就业岗位平均密度1.5万人/平方公里。大量通勤需求敦促区域亟需进行交通服务提升保障城市良好的通勤运行状态。

2 规划主要内容

通过多元大数据分析、综合交通模型分析、人口信息综合业务平台查询、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识别影响该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运行的主要问题:一是到发通勤中小汽车分担比例过高、潮汐特征明显(成都高新南区小汽车出行占比约37%,五城区小汽车出行占比约29%),区内中短距离出行也严重依赖小汽车;二是轨道交通未发挥主体作用,常规公交、慢行交通接驳轨道交通的便捷性与优先性不足,绿色出行环境品质丞待提升:三是道路供给与转换能力不足,南北向干道运行饱和、东西向部分干道为断头路,过境交通运行不畅。

图片

图1 高新南区通勤出行分布

(1) 构建绿色高效的到发交通体系

优化公交布局运营,精准高效接驳轨道。面向轨道未覆盖的到发目的地,按需求布局串联目的地的公交接驳线;通过高峰期加密接驳线班次,晚间同步轨道延迟停运,并结合商业用地叠建公交调度站,建立无缝匹配轨道的公交运营。

改善慢行接驳环境,保障“最后一公里”。根据站点单车接驳需求,匹配停放空间,按需供给,满足站点出入口停车空间需求,利用站点周边的街道或树池空间、出入口后方消极空间、站前广场空间,引导乘客高效有序取放。保障单车的实时调度能力,加强单车运营大数据分析能力,安排足够运力保证单车商务办公区与站点之间的实时调度。通过合理取消路边停车,增设机非隔离设施,施划非机动车道,打造安全便捷的骑行接驳路径。

产城融合发展,控制减少远距离到发通勤。针对高新南区2035年居住用地和产业用地进行测算,职住平衡比处于0.6-0.8范围间,满足职住平衡的要求,推动TOD综合开发,促进站城一体发展。根据“十五分钟公服圈”标准进行核算,高新南区在中学、小学、日间照料中心等公服设施尚存在一定缺口,通过完善公服配套,提高公服就近服务能力。

(2) 营造包容有序的区内活动环境

完善区内绿色交通系统,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通过提升慢行交通网络品质、构建连续无阻的慢行通道改善慢行出行体验,让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提升沿线公交优先性,开通定制化公交,片区循环巴士、网约动态巴士等多样化公交,满足通勤、休闲、接驳等多样化出行需求,针对生态资源周边就近布局公交站点,保障客流下车后直达公园,提供促进以人为本的精细化公交服务。

提高街道人车秩序,保障街区活力品质。针对慢行需求较高路段,压缩车道释放慢行空间,通过“车退人进”保障慢行路权,同时匹配需求方向组织单向微循环,减少车流干扰。对住区入口周边全时段禁停;商业广场、公园周边错峰临停;学校周边通学高峰期限时停放管理,通过分类严管临停需求,营造舒适畅通慢行环境,提升街道活力。

图片

图2 慢行化改造示意图

促进城园一体连通,提升公园慢行可达体验。“绿道化”铺装对外联通慢行优先道,提升慢行可达空间品质,将其铺装按照公园内部绿道标准进行打造,构建城园一体的慢行网络,向外延伸公园氛围。

(3) 打造内外交通盒子保障车行有序

构建高快速交通盒,提供过境通道选择。基于区域过境需求方向,以联系该区域高速和快速路为边界构建交通盒子,通过强化道路快速通过能力,将过境车流分流至外围。并通过快速路功能改造和节点优化,强化通道快速通过能力。

管控建立潮汐交通盒,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基于区域到发集聚区分布,选取到发功能强干道作为边界构建内部潮汐交通盒,通过打通天府一街等断头路,东西向通道贯通,挖掘干道节点空间能力,提升盒子边界道路对外通达性,吸引到发车流通过盒子转换。

(4) 打造活力宜人的交子商圈交通系统

构建立体慢行网络,打造活力舒适的慢行活动空间。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道系统为主的地面慢行空间;围绕紧密联系的商业楼宇,打造空中二层连廊系统,围绕轨道站点地下空间,打造互联互通的地下通道慢行系统。

图片

图3 交子商圈立体慢行交通网络

布局多元类型公交接驳线,建立优质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连接核心商业区和休闲娱乐节点,构建串联环球中心、SKP、丝路园、八德园、交子公园等休闲购物、文化生态节点的主题旅游线路,且围绕孵化园站、金融城站等换乘站点,增设串联公交场站和节点的接驳公交线环线。

合理组织片区交通,高效引导到发车流,保障有序顺畅的车行交通到发。为避免加剧现状剑南大道、梓州大道拥堵状况,引导车辆通过“实现区域内、外快速转化,科学引导核心商圈行车流线。

3 项目创新

(1)融合大数据挖掘出行特征,深入剖析问题成因,精准把握提升着力点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轨道及公交刷卡数据、电力数据等7.4亿条多元大数据,结合综合交通模型、百度地图交通监测平台、成都市人口信息平台等多种途径,进行融合分析,精准分析高新南区交通出行结构、职住关系、出行方式、拥堵情况等运行特征。基于高新南区交通运行现状特征分析结果,识别存在问题,并围绕问题利用多元大数据交叉分析剖析背后成因。结合多元交通大数据测算现状交通状况结果,明确优化提升重点,通过借鉴国际大都市案例,构建“可评估、可实现”的指引指标目标,引导形成对应的提升策略及提升举措。

图片

图4 多元数据应用挖掘特征

(2)以真正满足人的活动需要为导向,综合施策,提出系统化提升方案

以“典型区域示范、全区范围推广”的研究模式精确提出提升策略。聚焦典型区域充分分析出行需求,精准提出具有指导实施意义的提升改善措施,并将典型区域的分析思路、优化策略推广到高新南区全区范围。

(3)以出行需求指引确定实施项目与建设时序,确保规划落地及民所需

根据多元大数据分析出行需求分布,识别得出需求旺盛的典型区域。结合居民信访诉求、交通改善意愿调查等数据明确亟待提升改善的交通点位,并依据出行需求的强弱程度,确定点位改善的时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