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周边未来公园社区总体规划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是城市核心地区大尺度、连续贯通的生态空间资源,围绕环城生态公园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空间,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大驱动型工程。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周边未来公园社区总体规划依托环城生态公园整体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公园社区形态,以充分体现新技术、新理念的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模式引流聚人,拉动老城人口疏解,推动新时期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的示范样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要内容

01 规划思路

基于对环城生态公园及周边区域发展演进的特征判识,突出生态价值转化的特色路径, 从总体统筹和社区呈现两个层面制定规划优化举措。总体统筹层面强调构建“融园发展”的空间格局和“三生融合”的功能布局,社区呈现层面主要从营造“绿色低碳”宜居环境、“无界融合”城园形态、“共建共享”共治场景等三方面提出规划指引。

02 总体定位

依托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引领带动周边区域以未来公园社区形态整体打造为公园城市展示区、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高品质生活体验区、国际旅游度假区。

03 主要举措

(一)强化“生态赋能”,重塑城园相融格局

优化环城生态公园周边区域空间组织模式,以大尺度绿色空间为底,推动公园内外水系、绿廊连通工程实施,严格管控城市通风廊道,共同构筑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城市绿心。围绕城市绿心,以“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理念,高标准建设一批未来公园社区,形成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群化布局,把城市放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实现从“背园发展”到“融园发展”。

图片

(二)实施“三减四增”,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三减”指通过疏解低效生产性工业和物流仓储功能,腾退批发市场和过量商业功能,搬迁非核心特殊功能,统筹推动调减“背园发展”时期在环城生态公园周边形成的不适宜功能。“四增”,一是调增居住功能,依托环城生态公园优质生态环境对居住人口的强吸引力,重点利用可腾退土地和未出让土地资源两类空间资源优化片区居住、公服用地布局。二是调增城市重大功能,结合各片区人口、产业等基础条件差异和空间承载情况,统筹布局6大类、21处重大公共功能。三是调增新兴产业功能,围绕环城生态公园两侧引导科创研发、现代商贸、都市工业、金融服务等产业向高品质生态空间周边集聚,将最优质的环境资源匹配给最优质的企业。四是调增旅游服务功能,重点围绕“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提供生态旅游、文化展演、体育运动、特色餐饮等多元场景体验,展现当地文化与成都市井生活。

图片

(三)划定“百个社区”,推动全环整体呈现

打破既有社区行政边界,将环城生态公园周边总体划分为100个“面向公园•春暖花开”的未来公园社区,包含新建类社区66个、更新类社区34个,单个社区规模约2-3平方公里。充分遵循未来公园社区的内涵特征和营造路径,体现“七大特征”,营造“九大场景”,重点突出紧邻环城生态公园的核心优势。  

图片

特色创新

利用多源数据识别城市空间结构,精准判识空间特征和地段价值。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百度慧眼数据,poi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土地出让数据、夜间灯光数据、道路用地数据等多源数据对规划涉及的中优范围、环城生态公园两侧区域进行多维度、多尺度的量化分析,识别和研判区域的空间价值和现状问题,并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为更加针对性、前瞻性的规划定位、规划举措制定提出科学支撑。

图片

构建三类空间组织模式,推动融园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结合环城生态公园分段的空间特征,规划以未来公园社区为融园格局构成的基本发展单元,通过核心共筑绿核引领多核拥园三类空间组织模式实现拥园发展。核心共筑是在城市主轴线与环城生态公园交汇的区域,集聚能级较高、功能相近的城市组团,构筑城市功能极核。绿核引领”  是指围绕环城生态公园的绿楔布局核心功能,引领带动城市功能围沿绿廊簇园布局。多核拥园依托环城生态公园及延伸绿廊串联多个城市功能组团,形成功能错位发展的多中心拥园发展格局。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