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评选中取得历史最佳成绩

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组织的“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日前公布。在此项我国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最高层次奖项评选中,我院荣获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的历史最佳成绩。特别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历史保护规划》、《成都市小街区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从全国各省市众多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在29项一等奖中占有3席,在全国规划设计机构中名列前茅。此外,《成都市网络城市规划研究》和《成都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荣获二等奖,《成都科学城起步区城市设计》荣获三等奖。

本次评优标志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建设“全国一流智库型规划设计强院”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总结经验、砥砺前行,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充分发挥成都规划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成都规划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一等奖

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历史保护规划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曾九利、沈莉芳、汪小琦、于儒海、游添茸、王玥娇、邓文博、夏一熙、崔铭、李骐莉、陈茜

本次规划是成都市首次针对工业历史进行的系统规划,规划通过“重识历史”了解优秀基因;通过“全面普查”面对客观现实;通过“危机保护”明确当务之急;通过“活化利用”保证传承延续。因此,规划遵循“使用即是最好的保护”的原则;针对工业遗存消失加快且断代明显的现实;引导工业遗存成为新的功能节点、文旅亮点、生活热点。规划为成都工业遗产保护提出评价标准,建立保护体系和名录清单,填补了规划空白;针对具体空间和场所,活化功能,细化保护与利用模式;同时探索并制定了一套综合性保护奖励政策,提高社会保护积极性。

1542095494569009.jpg

图1 成都中心城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名录点位示意图

1542095494310259.jpg

图2 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示意图

成都市小街区规划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胡滨、万小鹏、曾九利、沈莉芳、刘鹏、杨潇、唐鹏、陈诚、王波、彭耕、洪颖、刘欣、蒋治国、田苗、乔俊杰

规划将“小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大战略,将构成城市最小单元的街区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突破口,从系统研究到标准制定,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管理,探索了一套涵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及管理等内容的全方位工作思路,具体如下:一是对“小街区”进行系统研究,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导则,确保规划理念得以全面贯彻与落实;二是对中心城区现有规划进行全面评估,找准问题,制定出小街区规划建设的实施路径;三是推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制度、政策与监督机制,作为规划支撑,确保规划理念落地,实施不走样;四是划定小街区示范片区,采用渐进式推动模式,带动“小街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1542095494219246.jpg

图1 小街区内涵研究

1542095494902290.jpg

图2中心城区街巷总体规划方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项目主要完成成员:尹强、顾京涛、张樵、赵钢、胡滨、潘振、曾九利、唐鹏、孙旭东、沈莉芳、焦怡雪、王佳文、高菲、徐本营、吴善荀

本轮总规在充分研判现状及未来成都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为主线,突出“全域成都”布局理念,从城乡空间布局、生态体系、产业发展、交通联系、公服配套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形成新时期成都城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规划以管方向、管格局、管标准与管边界为核心,凸显总规的战略引领与底线管控作用;系统集成成都城乡统筹经验模式,深化落实“全域成都”布局理念,重塑新型城乡形态;首次划定环城生态区,将城乡结合部村镇集体建设用地纳入总规统一管理,明确环城生态区内的生态用地与村镇集体建设用地界限,探索城乡结合部空间治理方法;首创“总规控制单元”,完善规划传导机制;创新成果形式,将成果精简为文本、条文说明与图集,同时精简提炼编制内容,进一步推进总规改革。

1542095494178366.jpg

图1成都市域空间结构图

1542095494125321.jpg

图2 成都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二等奖

成都市网络城市规划研究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吕斌、胡滨、曾九利、阮晨、唐鹏、何为、何金海、周国强

研究以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市发展格局为目标,明确了网络城市的2大内核、3大特性和6项特征,首次系统构建了网络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测度网络节点功能强度均衡性的网络化度测度公式,解决了既有空间规划理论缺乏量化、缺乏标准,难以定量比较和指导实践的问题。同时,研究以成都市作为实证,对成都市网络化发育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成都网络城市发展的路径举措,并落实到具体行动。研究丰富和充实了网络城市理论架构,对国内其它城市网络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1542095495477738.jpg

图1 成都市人口、经济、设施网络化度评价

1542095495140692.jpg图2 城市核心功能网络化布局图

成都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曾九利、沈莉芳、张毅、杨潇、徐勤怀、周逸影、董晨、翟垚森、谈静泊、李永华、陈建滨、石玉竹、丁睿、兰正秋、李骐莉

本次规划系统梳理成都中心城区“格局不显、形态不优、特色不彰、品质不高”等问题,围绕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落实成都“三降两提”的总体思路,以让成都“形象更鲜明、魅力更凸显、生活更美好”为总体目标,以“强格局、优形态、塑特色、保品质”为重点,构建“看山亲水,透风见绿”的总体城市形态,梳理都市客厅、锦城步道等特色空间,建立城市特色空间体系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要素管控体系,探索城市转型时期的总体城市设计思路和方法。1542095495154957.jpg

图1 中心城总体格局示意图

1542095495165629.jpg

图2 中心城总体鸟瞰图

三等奖

成都科学城起步区城市设计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曾九利、张惜秒、杨潇、李星、刘昕、徐媛媛、乔俊杰、熊广量、杨洁、陈卫东、周云、朱勇、宋博文、古力军、杨尚峰

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是四川省、成都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功能平台和工作抓手。本规划聚焦四个关键词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美好生活、开放共享,打造宜智创造之城。规划践行绿色发展,按照“绿心城市”的布局模式,打造低强度、组团化、开放式的城市核心区;坚持创新发展,建立以“创新型城市、创新空间组群、创新型街区、创新型场所”构成的多维度创新空间体系;落实街区制,构建全方位的街道空间设计,通过路权分配、建筑退距、红线切角、街道设计构建完整街道;设计结合自然,体现山水特色的城市设计手法,围绕山、水、城等区域空间要素,建立多维度城市天际线,塑造城市空间秩序;加强刚弹结合,提出总量控制、区域平衡的控制方法,创新性开展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工作。

1542095495620432.jpg

图1 科学城起步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1542095496846865.jpg

图2 天府大阳台看龙泉山白天天际线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