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公园城市论坛隆重召开,共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与路径探索

为进一步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9年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举办。该论坛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路径探索”为主题,由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为指导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我院积极参与本次论坛筹备工作,助力首届公园城市论坛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等国家部委相关领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副省长杨兴平,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孙建军,省住建厅厅长张正红等省、市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包括吴志强、贺克斌、郭仁忠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萨尔瓦多·方德罗,英国谢菲尔德景观院原院长詹姆斯·希契莫夫,日本城市规划领域专家石川幹子,唐凯、石楠、李晓江、林坚、成玉宁、李后强等在内的31名来自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州议会议长恩斯特·沃勒尔,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园林署高级署长蔡福祥,美国檀香山市市政厅公园休闲部主任米歇尔·尼科达,奥地利驻成都总领事马丁等7名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代表,生态园林、环境治理、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文化创意等领域企业家代表,北京、上海等国内知名城市代表,省内公园城市建设拟试点城市和区域同城化城市代表等共计300多位嘉宾参会。各位嘉宾为公园城市发展建言献策,集智聚力。

首届公园城市论坛,是成都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使命、系统谋划、科学部署,交上的一份年度“答卷”,是一场聚集国内外顶级“智囊”的交流盛会;也是成都以开放之姿,广邀各界专家求智问贤,为公园城市建设集思广益的一次积极探索;更是成都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生态文明新阶段城市发展路径做出的创新实践。我院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提“公园城市”后的这一年里,积极投入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与路径探索,以我院为主体,组建了全国首个公园城市研究院,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出版了《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专著,形成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积极开展了天府锦城、交子公园、鹿溪智谷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规划方案编制,为本次公园城市论坛的召开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556161136574043.jpg

会上,在主持人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介绍重要嘉宾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代表成都市委市政府致辞。范锐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演进规律、城市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是基于对成都独特生态本底、丰厚文化底蕴、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许和历史嘱托,为全球城市面向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1556161164264172.jpg

纵观国内外城市建设发展史,人类为追求更好的宜居环境,从未停止过对理想城市的追求。而成都4500年的文明史与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发展传奇,也反映了古人因天时就地利的筑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营城理念。

范锐平认为,公园城市通过“五引领五统筹”促进城市发展。首先,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变革,通过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第二,引领领导工作方式变革,通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创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第三,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构建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第四,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最后,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他还表示,成都一直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构筑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宜居生活环境和核心竞争优势,为生态文明时代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成都案例。

最后,范锐平真诚邀约全球城市、智库专家和所有关心成都的科学家、企业家、建设者与成都一起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推进公园城市价值表达、开创公园城市发展路径、分享公园城市治理成果。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联合国人居署代表萨尔瓦多·方德罗4名重量级嘉宾分别以公园城市内涵研究、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新ICT时代的城市认知与公园城市建设以及世界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为主题进行演讲,为公园城市发展建言献策,集智聚力。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兼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院长曾九利简要介绍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下称“公园城市规划”)。

1556161288861969.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吴志强

吴志强院士重点围绕公园城市的定义和内涵、公园城市的理论和公园城市的相关规划,特别是空间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主题演讲。他表示公园城市是针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我们对绿色、生态等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解决能源、水、物的环境问题,还应该从系统来考虑,将土地、生物多样性等也纳入研究。

吴院士认为城市存在三大根本问题:一是迄今没有处理好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城市系统性考虑不够;三是代际问题,当代人用光了历代人所有的积累,给子孙后代没有留空间。解决城市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城市系统,在传承之外重视创新实现代际和谐等。因此,公园城市的核心是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力之间内部的关系。公园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在城市里增加公园,“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最高价值就是道法自然。未来工业文明到了智能生产的阶段,公园城市也是智慧城市,是体现智能生活和智能社会的。同时,吴院士也希望公园城市是体现复合模式的城市。他认为中国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复合,公园通过与教育、医疗、创新、文化、商业、居住等不同功能复合,真正实现 “家在公园、生活在公园、生产在公园”,也就是“家园”的概念。此外,还要有网络概念,也就是要把生命系统网络构建起来。

没有生活就不是城,没有充满活力的创新就不是市,公园城市要成为完整的生命体,形成一套体制机制,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成为对“Better City”的一个完美演绎。

155616132694437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贺克斌

贺克斌院士结合他在成都的长期工作,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述了他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考。

贺院士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全国的环境质量得到了阶段性的显著改善。以空气质量与水环境为例,PM 2.5在74个城市和主要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都有比较显著的改善,连续降幅在30-40%的幅度,全国地表水的质量也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劣Ⅴ类水域明显下降,Ⅲ类以上水域明显上升。但是目前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生态环境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加,包括产业、能源和污染新增量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各个地区都有明显出现。这些问题给未来公园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蓝天、碧水、净土本身就是公园城市的底色,解决好蓝天、净土和碧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为公园城市建设打好底色。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人均GDP 8千到9千的范围,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水平发展到人均GDP 8千到1.2万范围之内,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本条件,超过人均1.5万美元,生态环境突出的显性问题基本会得到改善。而成都人均GDP已经到了1.2万美元,已经具备了治理突出环境问题的能力,加上成都优良的生态本底与文化底蕴,市民对美好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建设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市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由之选。公园城市建设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人才、产业、产城结合和区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力点,公园城市推动环境、产业和社会发展得到综合统一。

最后,贺院士从大气环境治理为例,分析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优势与不利条件,并指出公园城市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公园城市理论的探索到系统实践,可以系统提升绿色基础设施的水平,解决现状环境问题,打造宜居城市和区域典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

155616142438685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郭仁忠

郭仁忠院士从智慧城市的角度讲述了他对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解,演讲的总报告是《新ICT时代的城市认知与公园城市建设》。郭院士表示,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两个主要特征是城市化和信息化,信息化就是ICT(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郭仁忠院士认为,从城市化方面来说,世界城市化在持续推进,世界经济是由大城市群主导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社会经济的超线性产出与公共资源的亚线性投入导致大城市会越来越大,中国城市发展也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大国需要大城。

信息化方面,信息化科技水平具体表现为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感知能力、传输能力,过去的20年,这四项能力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为人类创造了网络空间这样的第二空间,大大改变了社会现状,创造了新的社会生态。

城市化与信息化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激励的。ICT的进步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推动了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也就是技术迭代周期的加快,从而带来了企业寿命和员工聘期缩短、流动性增加、稳定性下降的结果;其次,ICT的进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或者交际的圈层不断扩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建设公园城市,对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打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促进社会创造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修复人的心智健康、调节人的情绪、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创造力,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成功。公园城市的价值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还有生态景观修复情绪和提升创造力的价值。公园城市建设增加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创意,从而增加社会交流和提升社会创造力。基于以上的研究,郭院士对公园城市建设提出了资源配置应充分考虑生活圈与工作圈的因素,空间结构方面要考虑规模效益与适度规模的兼容等建议。

最后,郭院士表示,公园城市应该从国家战略、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思想角度来考虑,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城市科学范式,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1556161456126074.jpg

联合国人居署专家 萨尔瓦多·方德罗

方德罗先生主要以探索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为题,讲述了他对公园城市的理解。通过对成都城市发展目标与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愿景分析表明,“公园城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成都自身发展优势,满足成都新时期发展需要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建设绿道网络与构建公园体系为抓手,公园城市理念将促进成都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包容、可持续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他选取了几个以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城市,探索公园城市建设可参考的国际经验。首先以鲁尔大都市区为例,一个其煤炭和钢铁工业的历史而闻名,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后果的城市,从“应对气候变化、改变交通方式、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应对与改善,最终成功实现地区转型,建设成为欧洲首个绿色大都市,埃森市还在2017年被评为“欧洲绿色之都”。新加坡早期也产生了城市无序发展,资源和有限土地的过度使用等问题,后期通过打造新的公共空间、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圈、保护环境、实施社区治理等多个途径,将城市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墨西哥城曾是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通过生态修复、控制排放、制定行动计划等措施,改善了自然环境与城市形象。墨尔本制定了开放空间战略,从扩大优质的开放空间网络、增加步行距离内的开放空间、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四个维度,提高城市建成区质量,创造吸引人的城市环境。波特兰通过划定明确边界分隔城市和乡村,鼓励慢行,改善交通状况,保护环境,提升行业竞争力来改善城市环境与发展状况。鼓励公众参与、打造开敞空间、改善交通连接,制定资源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措施均有助于成都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1556161478468271.jpg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兼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院长曾九利简要介绍了公园城市规划。公园城市规划是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首批8个公园城市重大课题的研究基础上,整合形成理论框架,并结合成都实际编制形成。规划主要分为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理论内涵、规划策略与场景营造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新要求的具体深化,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及趋势。

建设公园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和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和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探索,也是塑造新时代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

1556161576424293.jpg

第二部分是公园城市理论内涵。

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其内涵本质可以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

公园城市突出了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

1556161684134457.jpg

公园城市推动城市建设模式转变,一是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二是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让城市建设符合公园化的环境要求,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实现“无公园不城市,先公园后城市”。三是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围绕人的需求、从使用者角度积极建设多样场所、策划多种活动,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全面营建城市场景。

1556161831451145.jpg

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实践模式,具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的重要价值,包括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与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

1556161854101473.jpg

基于联合国人居署研究的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国情,规划围绕“人、城、境、业”四大方面,初步形成4大类91小类的公园城市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是公园城市规划策略。

成都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本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持续发展、生活休闲宜居、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建设公园城市的优良基础条件。同时,成都市已处于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公园城市尤其具有现实和示范意义。结合上述判识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明确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使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1556162006602918.jpg

成都将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

1556162056731411.jpg

围绕“人、城、境、业”四大维度,形成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策略。


围绕服务“人”,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公园街区,增绿增景,拆墙透绿,让市民在城市中感受自然清新;营造“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多元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让市民在公园中享受服务;营造“公园+”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以产城融合的布局,健康型环境设计与人性化的公共设施配置,激发工作热情与创造力;营造“公园+”丰富多元的游憩体验,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营造“公园+”简约健康的出行方式,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提升道路林荫化率与绿视率,打造公园街道,让市民出行安全通畅、舒适宜人。营造“公园+”融汇古今的人文感知,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强化传统文脉感知,深挖天府文化内涵,凸显现代新兴文化感知;营造“公园+”特色鲜明的人文生活,结合三城三都,积极营造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构建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文化标识体系,推动天府文化的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丰富市民文化体验。创造人与人的互动连接,创造闲适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新气象。

1556162101450327.jpg

围绕建好“城”,推动城市格局实现“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建设山水呼应、蓝绿相融、组群发展的东部新城,以灰白淡彩凸显老城区历史底蕴,以天府黄凸显新区现代时尚,以醉美夜景增添城市光彩,形成具有美学韵律的城市新意象。塑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田园,打造“国际范”“天府味”示范性精品林盘,重塑川西田园风光,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长度达1.69万公里世界最长绿道,交融山水、连接城乡,提升公园城市整体形象;建设链接全球、外快内畅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与绿色高效、低碳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1556162126124714.jpg

围绕美化“境”,推进1275平方公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打造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将绿色福利惠泽市民,把生态空间留给明天;实施全域增绿,生态区保育修复,城区绿化改造,塑造绿满蓉城的公园绿境;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与防治、水生态治理、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公园城市美好家园。

1556162151252596.jpg

围绕提升“业”,发展绿色产业,供给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结合优质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独角兽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产业载体建设,打造未来新经济高地;推广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融合多元功能,引入科技元素,注入文化内涵,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探索城市永续发展新机制。

1556162180140640.jpg

第四部分是公园城市场景营造。

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的公园化要求,打造绿意盎然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珠帘锦绣的府绿道公园场景、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公园场景;将公园建设融入社区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打造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时尚优雅的人文成都公园场景、创新活跃产业社区公园场景。

1556162196133411.jpg

通过6大公园场景营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讲话中指出的“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的美好愿景。

1556162231119133.jpg

公园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理论实践探索任重道远。公园城市根本要回答的还是城市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社会进步达到新的境界之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城市怎么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问题。未来我院将深入探索理论,勤于推广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守正出新、科学作为、创新突破,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重点,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