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总体城市设计

项目名称: 成都市龙泉驿区总体城市设计   

项目组成员:徐本营、彭耕、王楠、李云鹏、肖毅、曾甜

 

一、规划背景与范围

1、规划背景

在党的十九大作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安排,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等重大决策;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东进”“中优”的战略部署,以及“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重大部署等背景下,龙泉驿区作为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面临“东进”“中优”双重机遇,正处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攻坚期。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即为龙泉驿区全域范围,包括老城、大面、十陵、同安、洛带、西河、洪安、柏合、茶店、黄土、山泉和万兴乡等“4街7镇1乡”, 在区域范围呈现出组团式的城市布局。

                                             

1544410293936887.png

图1 龙泉驿区总体城市设计规划范围

二、规划定位与构思

1.规划定位

本次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理念,以市民感受为导向,以空间形态塑造为重点,突出新时期龙泉驿区城市形象的打造。通过提炼龙泉驿区自然、人文、空间特色要素,将城市总体形象定位确立为 “灵秀山水、新型车城、巴蜀古驿、时尚雅致”。

2.规划构思

本次规划围绕“紧扣城市战略,塑造格局凸显的活力山水之城;中优东进并重,建设形态优美的品质宜居之城;绿色理念引领,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典范之城;魅力特色彰显,培育古今辉映的文化融汇之城“,塑造“山城相融、六水润城、一环三轴、一主两副”的城市特色空间骨架。一方面,使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关系和谐、相互融合,城景一体。另一方面,通过打造中央活力环和驿都大道、车城大道、五环路三条城市综合风貌展示轴,以及龙泉南、龙泉北和大面三大综合化城市中心,展现城市现代形象。

1544410293108513.jpg

图2 龙泉驿区总体城市设计空间骨架结构

 

三、主要内容

1.做足“山”的文章

规划基于“立城望山、坐山观城”两大视角,从显山、望山、靓山及坐山观城等四个方面做足“山”的文章。显山即为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的高度、强度、尺度管控,严控沿山区域开发,强化对龙泉山体的全域感知;望山则构建从“开敞空间、城市地标、轴线廊道”的多维度望山视线体系,增强龙泉山体的可视性;靓山通过塑造夜景山体灯带、建设玉带亭、真武阁和长松阁等,展现山体美景;坐山观城即为打造龙泉山真武观景平台,形成远眺西岭雪山、观览成都全貌的最佳观景之地。

1544410293749097.jpg

图3 视线廊道选取观景平台模拟图

1544410293434448.jpg

4 龙泉山夜景山体灯带效果图

1544410294117416.jpg

5 龙泉山坐山观城效果图

2.做足“水”的文章

规划围绕“链接核心水系、复合滨水功能、塑造宜人水岸、渗透滨水空间”等策略,打通东风渠、西江河、洛带溪、驿马河、芦溪河和蒋家河六大区域核心水系,复合安全、生态、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等功能要求,以兴水、亲水、乐水为策略,围绕滨水空间环境打造,突出对沿线公共功能、文化特色节点的串联,全面激发滨水区域活力,形成“蓝绿交织”的网络生态基底。

1544410294694705.jpg

图6 龙泉驿区核心水系绿廊管控图

3.做好“城”的文章。

规划围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构建中央生态活力环,促进生态、文化、服务与生活融合,差异化塑造现代综合服务、汽车文化和历史风貌展示轴线,坚持降低开发强度、建筑尺度,建立高度管控模型,功能区核心区和轨道枢纽节点区域宜高则高、宜密则密,临山滨水、文化片区等区域宜低则低、宜疏则疏,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同时规划着力打造“山城对话”、层次丰富的皇冠湖天际线和中央绿心360度环顾龙泉天际线,凸显龙泉现代形象和山水特色。

1544410294258104.jpg

7龙泉驿区开发强度模拟示意图

1544410294120820.jpg

图8龙泉驿区鸟瞰图

1544410294604295.jpg

图9龙泉驿区山泉镇桃花故里

4.彰显文化魅力

规划依托天府文化传承轴及现状文化资源点位,打造龙泉多张“文化名片”,建设驿都古今文化融合区、十陵古蜀文化休闲区、洛带古镇文化交往区三大文化片区,依托驿都大道,

串联文创、文化休闲的天府文化传承轴线;依托成洛路串联明蜀王陵、洛带古镇以及中法生态园的东大路文化景观线;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绿道和山泉镇桃花故里构建的龙泉山桃花文化线,形成“三区三线”文化保护与发展格局。

四、特色创新

本次规划设计创新应用空间句法中的多种工具,综合应用轴线图、视域分析和机器人的人流模拟等方法,全面量化空间可达性、视域的可见通透性和人流活力分布,形成对空间潜力的科学判断,辅助选择了视线观望点,有效支撑了方案的科学性。同时,规划还创新性构建沿山城市景观眺望体系规划及控制体系,形成从眺望场所与眺望控制规划到控制导则落实的全框架。规划创新性构建眺望场所筛选、眺望点视觉量化评价体系;创新性应用ArcScene对视线可视面和背景山体进行三维模拟展示,量化可视区域,实现合理控制;形成视线区域控制导则,落实视线控制要求,保证规划方案实施。